学校实施科研兴校战略,注重制度建设、学科建设和平台建设。着力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整合学科队伍、凝炼学科方向、搭建学科平台、培育学科特色,已建有数理与计算科学研究所和15个科研创新团队,学校为其给政策、压担子,实行动态化管理,促使科研人才迅速成长,带动科研工作呈现指数性增长。
近三年来,共承担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国家特色项目、国家教育部产学研项目、陕西省省青年基金项目、陕西省省社科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项目、陕西省社科联各类项目等100余项;参与国家项目10项;横向课题3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Thermochimica Act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rmophysics、Journal of Thermal Analysis and Calorimetry、Chinese Science Bulletin、Russian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Chinese Journal of Structure Chemistry、Energies、Algebra Colloquium、Materials Letters、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Neuroscience、Ionics、Science Asia 、Journal of Mathematics、AIMS Mathematics、Dyna、Test Engineering and Managemnet、Fluid Dynamics & Materials Processing、Fluid Dynamics & Materials Processing、Gold Bulletin、Complexity、Basic & Clinical Pharmacology & Toxicology以及铁道学报、岩土力学、建筑结构学报、科学技术与工程、微电机、激光杂志、机械设计与制造、模糊系统与数学、学术交流、科技管理、中国科技论文、中国高校科技、山西财经大学学报、建筑学报、扬州大学学报等百余种学术刊物发表500余篇,其中被SCI、SSCI、EI、CSSCI等收录200余篇;获国家专利180余件。
我校科研工作呈现如下特点:
1,科技论文整体水平上升,特别是从2020年开始我校教师公开发表科技核心论文的数量呈现上升势头,这一特点愈来愈明显。
2,随着科研工作的开展,教师的科研能力明显提升,承担重点课题的基础已经具备,尤其是2021年以来,高水平、高档次论文快速上升的势头明显加强,仅2022年1—7月短短的7个月,我校教师在国际高水平杂志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主要作者为:谢国坤、王冠军、张培培、姜曼、王娟娟、尚丽莎、曹晓君、董三锋、严心娥、郝磊、胡仁青、贾亚娟、寇向英、李海翔、刘晓航、郝柯羡、史二娜、卫军超、王亚楠、王亚亚、吴雪、肖鹤、肖蕾蕾、谢丹、李琳、石丹丹、周旋、姬冠妮、马艳云等。令人高兴的是这支队伍中不但有80后的中坚力量,还有周旋、石丹丹、刘晓航等一批令人羡慕的90后,这才是我校发展真正的人才支撑。
3,科研在高校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及其重要性得到了大家的共识,科研的主动性得以增强,参与面覆盖了整个教师队伍。
4,科研创新团队的建立在凝炼学科方向,培育学科特色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愿我校高水平论文在质量上不断提高,数量上迅速攀升,争取更大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