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在科研兴校战略的指引下,整合科研队伍、培育特色学科、搭建科研平台、营造科研氛围,促使科研人才迅速成长。学校鼓励教师进行各类科技项目的申报活动,以提升我校科研创新水平与成果转化效果,更好地做大做强轨道交通未来产业创新研究院,以高质量科技成果加速推动成果就地转化孵化,进一步探索推进秦创原建设,进而服务地方创新驱动,助力陕西高质量发展。
自2019年至今,学校获批立项的数量逐年增长,势头良好。学校现承担了各类省、厅、局级项目102项,其中支持参与国家级项目10项;横向课题30余项。为进一步提升教师科研能力促进教学水平发展,学校设立了校内中青年基金、重点研究项目、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以及辅导员专项课题共390项,为教师科研能力提升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近年来,在学科学术带头人的带领下,我校教师能够立足本职,服务地方,产出了一批有实用转化价值的科研成果,也涌现出了一些优秀科研人员,如:闫树军副教授承担的2021年西安市科技计划项目,获科研资助经费7万元,该项目立足于实用新技术的优化推广,推动农业技术发展(后附简介);王兴仁副教授主持了1项2022年度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服务地方专项,获科研资助经费10万元,该项目利用智能设备的投入使用促进轨道交通产业升级(后附简介)。这些项目为提升我校科研创新水平与成果转化效果,更好地做大做强“轨道交通未来产业创新研究院”,将发挥巨大推动作用。
同时,我校教师也在新领域不断突破,如:高莉副教授首次获批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与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合作项目-文化和旅游课题研究项目(后附简介)。
愿我校教师依托现有科研团队及创新平台,不断创新突破,提升科研创新水平,加强科研成果转化,进一步探索产教融合发展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学校科研基础能力提升和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闫树军
闫树军,副教授,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教师,机械教研室主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负责人,长期从事农业机械研究和推广示范工作。申报立项了西安市2021年科技计划项目《猕猴桃果园绿肥自走式粉碎装置的研究》。该项目基于陕西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针对西北地区果园种植面积大,种类多,形式多样,但果园行距小、高度受限的特点,研制自走式远程控制绿肥粉碎装置,并立足鄠邑区进行猕猴桃-绿肥实用新技术的优化、集成与示范推广。项目有助于提高绿肥-林果产业的科技示范带动作用,实现由经验性传统农业技术向现代技术结构的过渡,有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整体水平,促进农村增效和农民增收。另外,新技术的应用推广也有助于维护果园生态系统的平衡、保持土壤肥力的稳定、促进果品品质的改善,进而促进有机水果及其深加工产业的发展壮大,对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发展生态建设工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王兴仁
王兴仁,交通运输学院专职教师,主持了陕西省教育厅2022年度科研计划项目服务地方专项《智能设备在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应用研究》。该项目以“智慧交通”、“智慧城市”为背景,以校企产学研合作为基础,针对智慧地铁建设环节中“智能设备在车站的应用”进行深入分析,根据西安各个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特点,对智能设备进行二次开发并推进设备实际应用。智慧地铁的建设有助于推动新技术的发展,促进轨道交通产业升级,为构建创新型国家贡献力量。智能设备在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应用能够提升车站的自动化水平,增强用户体验感,减轻运营人员的压力,降低运营成本,为最终实现地铁长期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高莉
高莉,副教授,管理学硕士,交通运输学院专职教师。依托陕西省轨道交通未来产业创新研究院、陕西铁路文化研究中心,结合自身专业背景,现主要从事“轨道+旅游”融合方面的研究工作。近五年来,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有多篇被EI收录,参加省级项目多项,参编教材2本,主持校级课题3项。
高莉副教授获批2022年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贯通陕南、关中、陕北的旅游专列可行性研究》。该项目在文献阅读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整理分析旅游专列的开行条件以及产品发展潜力,对西安地区“轨道交通+旅游”模式进行探讨,以期设计形成一套完整的旅游专列产品开发研究体系。在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下,该项研究有助于促进陕西省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其研究成果迎合了省内旅客出行需求,提高旅客出游欲望,可助力我省经济和消费复苏,提高服务质量,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同时有利于促进陕西省旅游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