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文章详情

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总书记引领我们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时间:2024-09-27 作者:转自共产党员网 浏览量:519

历史见证壮阔征程,时间镌刻奋斗足迹——

  国庆前夕,龙龙(福建龙岩至广东龙川)高铁广东梅州西至龙川西段开通运营,我国铁路营业里程突破16万公里。

  75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人民铁路事业迎来曙光。今天的中国,建成了世界最大的高速铁路网和先进的铁路网。以“复兴”为名的中国高铁,寄托着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也见证了中国综合国力的飞跃”。

  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中国铁路的沧桑巨变,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动缩影。

  “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012年11月29日,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习近平总书记饱含深情地说。

  20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习近平总书记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站上新的历史起点,踏上新的赶考之路。

  “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郑重宣示。

  奋进强国路,阔步新征程。从“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北斗”组网,星耀苍穹。2024年9月19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火箭托举着第五十九颗、六十颗北斗导航卫星直破云霄,飞向太空。

  从北斗一号到北斗三号,从双星定位到全球组网,从覆盖亚太到服务全球,北斗系统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与民族复兴同向同行。

  习近平总书记点赞:“北斗系统已成为中国实施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

  从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到“嫦娥家族”书写探月精彩篇章,从建成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到“天问”探火、“羲和”逐日,一次次逐梦苍穹,标注中国航天不断刷新追梦筑梦的高度。

  航天梦是强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我们党100多年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追求民族复兴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史。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认识上不断深化——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对于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20年10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切合中国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党的二十大描绘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明确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5个方面的中国特色,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这既是理论概括,也是实践要求,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

  “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2023年2月7日,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2024年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强调:“新征程上,我们靠什么来进一步凝心聚力?就是要靠中国式现代化。”

  战略上不断完善——

  正确运用战略和策略,是我们党创造辉煌历史、成就千秋伟业、战胜各种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成功秘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把这一成功秘诀传承好、运用好、发展好。”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新时代以来,我国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第三十四位跃升到2023年的第十二位;

  扎实推进雄安新区建设。短短7年多时间,雄安新区从无到有、从蓝图到实景,一座高水平现代化城市正在拔地而起;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合作从亚欧大陆延伸到非洲和拉美,从硬联通扩展到软联通,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能;

  …………

  “中国式现代化有目标、有规划、有战略”,重大战略深入实施,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向前推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战略支撑。

  实践上不断丰富——

  一条调水线里,有一份深情牵挂。

  201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甘肃渭源县元古堆村,走进村民马岗家低矮的土坯房,从墙根水缸里舀起一瓢水,尝了尝。苦咸水的滋味,让总书记眉头紧锁。随后,总书记专程前往引洮供水工程工地考察,叮嘱“民生为上、治水为要”。

  穿隧洞、翻群山,引洮供水工程送来汩汩清水。2024年9月11日,总书记来到甘肃天水市麦积区考察,当得知近600万群众从此告别苦咸水后,嘱托“让这项工程在沿线群众生产生活中发挥更大效用”。

  不解水困,无以脱贫。脱贫攻坚,厚重答卷。8年时间,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摘帽,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特别是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从“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历史跨越中,感受新时代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形象。新中国成立75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历史性跨越,铁路和公路客货运输量、港口货物吞吐量等居世界第一,自信自立、胸怀天下、开放包容的大国形象深入人心。

  党的二十大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拓展和深化,坚定不移沿着这条康庄大道走下去,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总书记关心的‘手撕钢’,又有新进展。”中国宝武山西太钢不锈钢精密带钢有限公司首席工程师廖席介绍,“手撕钢”用在折叠屏手机上,可“折叠使用”20多万次。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走进山西太钢生产车间,廖席正向着“手撕钢”艰难探索。总书记的殷切期望,让他鼓足创新勇气。

  2020年,总书记再赴太钢,拿起一片“手撕钢”,寄语“在高端制造业科技创新上不断勇攀高峰”。

  从一片“手撕钢”看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手撕钢”广泛应用在航空航天、精密仪器等行业,“刚柔并济”见证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高质量发展成为主旋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实现高质量发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明确写进党的二十大报告。

  “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

  ——创新发展,“第一动力”更强劲。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一场场重要会议、一次次重要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一系列实践要求,从理论上做出了总结概括,“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向“新”而行,以“质”致远,发展新质生产力热潮涌动。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7%,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稳步增强。

  新动能新优势培育壮大。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相关产品产量快速增长,“三新”经济蓬勃发展。

  ——协调发展,发展空间更广阔。

  党的二十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九场推动区域发展战略落实的座谈会。

  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强调“要持续完善黄河流域生态大保护大协同格局”。

  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要求“要一以贯之抓好党中央推动西部大开发政策举措的贯彻落实”。

  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期盼“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力谱写中部地区崛起新篇章”。

  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要求“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这两个关键词”。

  在江西南昌第4次召开以长江经济带发展为主题的座谈会,叮嘱“谋长远之势、行长久之策、建久安之基”。

  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鼓励“相信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中,东北一定能够重振雄风、再创佳绩”。

  在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上,号召“把‘三北’工程建设成为功能完备、牢不可破的北疆绿色长城、生态安全屏障”。

  主持召开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座谈会、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强调“牢牢把握党中央关于雄安新区的功能定位、使命任务和原则要求”“要牢牢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工作,区域板块之间融合互动,发展均衡性逐步增强,形成了协调发展新格局。

  ——绿色发展,发展底色更鲜明。

  乌梁素海,镶嵌在黄河“几字弯”上的明珠。曾经,这里水质恶化,生态退化。经过系统治理,如今飞鸟翔集、芦苇摇曳。

  2023年6月,总书记来到乌梁素海。当地负责同志向总书记报告了治理思路之变:遵循总书记的系统治理观念,把山、水、林、田、湖、草、沙放在一起统筹考虑,格局和效果明显改观。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新时代的发展答卷,绿意更浓。与2012年相比,2023年我国单位GDP能耗下降26.8%。

  ——开放发展,内外联动更畅达。

  2024年9月12日,习近平主席向2024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致贺信指出:“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顺应经济全球化大趋势,共享机遇、共商合作、共促发展”。

  体验VR滑雪、与乒乓球发球机器人切磋……85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设展办会。丰硕成果,折射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

  只有开放的中国,才会成为现代化的中国。我国货物贸易规模从2012年的24.4万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41.8万亿元,贸易强国建设扎实推进。2013至2023年,货物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4.0%。

  ——共享发展,发展成果更普惠。

  202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宁夏考察,关切询问闽宁镇的近况,“听说现在建设得很好,也有了特色产业。过去这么艰苦的一个地方,变成了出葡萄美酒的地方,令人感慨和欣慰啊!”

  1997年4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到宁夏,为闽宁结亲、山海共融按下“快进键”,催生了东西部协作发展的崭新模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2013至2023年,中部、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分别增长6.9%、7.1%,快于东部地区。

  “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必将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

  一颗苹果见初心。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回到陕西梁家河,特意去看山梁高处的苹果种植园,叮嘱“一定要坚定地把苹果产业抓下去”;

  2022年10月,总书记来到延安南沟村的苹果园,称赞“这就是农业现代化,你们找到了合适的产业发展方向”;

  2024年9月,总书记来到天水市麦积区南山花牛苹果基地,祝乡亲们的生活“像苹果一样红红火火”;

  …………

  苹果的故事,折射出人民领袖对人民的深厚情怀,映照出百年大党始终不渝的初心。

  小康梦、强国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老百姓的“幸福梦”。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2012年11月15日,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用10个“更”字描述人民的期盼:“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聚焦民生关切,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民生保障有力有效,高质量发展更有温度。

  ——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这份民生答卷分量重。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总书记“时时放心不下”。2024年9月在甘肃考察时,强调“防止农村人口规模性返贫致贫”;2024年5月在山东考察,指出“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2023年12月在广西考察,要求“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

  “一亩地采摘干花椒100多斤,10亩地能挣四五万元,收入稳稳的。”甘肃陇南市武都区沙坪村脱贫户杜社娃算起账。2024年上半年脱贫人口务工就业达到3274万人,脱贫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总书记念兹在兹。关心积石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叮嘱“做好积石山地震灾区等受灾群众生活保障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确保群众安全温暖过冬”;部署防汛抗旱工作,要求“保障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

  甘肃省积石山县全面完成受灾学校维修重建,河北将灾后农房恢复重建列入全省20项民生工程……重建家园,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更好。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2022年6月,在四川宜宾学院,总书记叮嘱“要进一步挖掘岗位资源,做实做细就业指导服务”;2020年8月,在安徽考察时,总书记要求“出台更多援企、减负、稳岗、扩就业的支持性措施”;2019年2月,在看望“快递小哥”时,总书记强调“努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牢牢端稳就业“饭碗”。新时代以来,就业优先战略贯穿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就业形势保持稳定,14亿多人口的大国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

  保障和改善民生,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

  政策加力兜底线。全国财政支出中,约有70%以上用于民生。2024年,中央财政安排就业补助资金预算667亿元,安排教育领域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4085亿元。

  社会保障更有力。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建成世界最大规模且有质量的教育体系,儿童福利和未成年人保护体系不断完善,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居民口袋更殷实。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9218元,扣除物价因素比1949年实际增长76倍,居民收入增速快于经济增速,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

  ——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这份民生答卷成色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

  从“有没有”到“好不好”,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智能产品飞入寻常人家,绿色低碳商品成为新时尚。2023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8%,比1978年的63.9%下降34.1个百分点。

  从“物质足”到“精神丰”,服务消费市场亮点纷呈。冰雪热、夜游火、文博热,新场景点燃消费新动力,居民消费由满足物质生活需求的实物消费向体现美好生活需要的服务消费转变。

  “一路走来,我们紧紧依靠人民交出了一份又一份载入史册的答卷。面向未来,我们仍然要依靠人民创造新的历史伟业。”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语气坚定。

  “把中国式现代化蓝图变为现实,根本在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开放,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

  党的二十大确立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

  “要把这些战略部署落到实处,把中国式现代化蓝图变为现实,根本在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印发;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贯彻实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重要改革举措分工方案》《关于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的意见》等文件;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闭幕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相继推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蹄疾步稳、扎实推进。

  ——锚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

  目标就是方向,目标就是引领,目标就是动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锚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提出‘七个聚焦’的分领域改革目标,要求到2029年完成《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丁元竹表示。

  锚定现代化,改革再深化。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于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若干措施》《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等相继印发。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关于进一步做好金融支持长江经济带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等织密保护网……

  新征程上,政策持续发力,各地凝聚合力,汇聚起最为广泛的改革力量。

  ——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擘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战略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二十大对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战略部署。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来展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都是涉及体制、机制、制度层面的内容,覆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方方面面。

  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又迎丰收,田间连起直播间,带货也是新农活。“从‘红手印’,到‘红本本’,再到如今的‘分红利’,我们探索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打造更多富民产业。”凤阳县委常委、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李锦柱说。

  壹引其纲,万目皆张。新征程上,各地区各部门聚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把准方向、守正创新,增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精准性、协同性、实效性,全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负面清单制度迎来新升级。最近,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完善市场准入制度的意见》,提出由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地方性法规设定的市场准入管理措施,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规章依法设定的临时性市场准入管理措施,全部列入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

  “一单尽列”,释放活力,9月6日杭温高铁开通运营,这条民资控股高铁线,为“轨道上的长三角”再添一笔。商务部等部门近日印发通知,明确在医疗领域开展扩大开放试点工作。

  制度稳则国家稳,制度强则国家强。新征程上,各地区各部门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

  ——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力量。

  九曲黄河,总书记深远谋划。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30多次到黄河流域各省区考察。“走一遍不是为了仅仅看一看,而是要有思考、有想法、有部署、有行动,知行合一,做行动派!”总书记强调。

  “今年黄河实现连续25年不断流,再次印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必须持之以恒、真抓实干,我们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提高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完善防灾减灾体系,永葆母亲河生机。”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副主任马永来表示。

  “看准了就坚定不移抓”。不折不扣抓落实、雷厉风行抓落实、求真务实抓落实、敢作善为抓落实,当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坚定行动派、实干家,凝心聚力把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

  新故相推舒画卷,丹青妙手向翠峰。

  2024年的金秋,迎来新中国成立75周年。

  “75年来,我国发展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现在,全党全国人民正在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我们要更加团结、更加努力,大家一起加油干,创造新的更大辉煌。”习近平总书记的话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中国式现代化是干出来的,伟大事业都成于实干!”

  新征程上,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领航掌舵,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有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团结奋斗,“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