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文章详情

基层上下级“信息不对称”怎么解?

时间:2019-09-04 作者:转自共产党员网 浏览量:7081

  基层一线作为民生发展的“前沿阵地”,是政策落地的“关键力量”,同时也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其能否高质量运转,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能否实现。

  然而,当前基层信息传输“层级壁垒”重重、上下级之间缺乏有效沟通的问题比较严重,导致基层工作中“信息不对称”情况大量出现。上下级之间“信息不对称”,不仅影响基层工作效率,增加不必要的行政成本,还会导致行政决策偏离目标,甚至引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如何打通基层行政沟通的“任督二脉”?实现工作作风从“走形”到“走心”的转型?

基层“信息不对称”有啥表现?

  基层上下级“信息不对称”主要有两种情况:

  “下情不能上达”导致基层领导干部不能掌握真实情况,

  “上情不能下达”导致基层一线人员不能了解政策意图。

  这两种情况,导致本应该“协同作战”的上下级,看错了“表针”各行其是,听岔了“鼓点”自乱阵脚,降低了基层治理质量。

  1.下级信息向上传递出现“偏差”

  在沟通学中,下级向上级进行信息传递一般称之为“上行沟通”。在基层,一线工作人员负责具体工作开展,直接与行政相对方接触,往往对具体问题的把握最准确,对实际情况的了解最清楚。如果“上行沟通”顺畅,一线人员掌握的信息能够完整、准确、全面地被上级掌握,对于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公共服务的精准性、社会治理的合理性大有裨益。在基层“上行沟通”中,由于下级处于“弱势沟通”地位,导致下级信息向上传递往往会出现“偏差”。

  一是对信息进行“选择性报送”。少数领导搞“一言堂”,对某件事件不认可就对该工作人员或者该部门“全盘否定”,导致一线人员投上级所好,报喜不报忧,汇报数据只谈成绩、只提亮点,想方设法采用“春秋笔法”过滤对自己不利的信息,使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不全面、不完善。

  二是对信息进行“注水性报送”。一些干部挖空心思,玩数字游戏,对上报数据“美容”,通过“层层注水、水到渠成”,无中生有,制造“海市蜃楼”式的成绩。

  三是对信息进行“应付性报送”。部分一线人员一方面要面对较为繁重的工作,另一方面又面临晋升“天花板”,倦怠心理油然而生,以得过且过的态度、被动应付的心理对待工作,成了“佛系”干部,在上报具体情况时候千篇一律、应付了事,信息质量可想而知。

  2.上级信息向下传递出现“堵塞”

  在沟通学中,上级向下级进行信息传递一般称之为“下行沟通”。在基层组织体系中,基层领导一方面作为基层工作人员的领头者,同时又是上级领导的下属,处于“上传下达”的重要位置。基层领导基于工作分工的原因,在政策掌握、资源配置和数据收集方面享有信息优势。基层领导干部需要搞好“下行沟通”,正确指导一线工作人员开展工作。在基层实践中,由于各种沟通障碍,导致上级信息向下级传递时往往出现“信息堵点”。

  一是“二传手式”信息传达。一些基层领导开展工作存在简单化、机械化倾向,将上级发来的政策文件,不加解读、不作分析、不作安排,“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简单当个“二传手”进行转发,一股脑地甩给一线人员,将“重心下移”演变成“责任下移”;一线人员向领导干部请示该如何做的时候,得到的答复往往是“按相关政策规定办”,下级对上级的安排不明就里,一头雾水。

  二是“滞后式”信息传达。上级拿到相关政策,一直没有动静,突然给下级发通知,要求下级立即完成,“上午栽树,下午乘凉”,下级只能被动应付完成;大量政策信息在上级那里形成“堰塞湖”,基层领导实质上成了“隔绝层”“梗阻层”,引起下级的不满情绪,给工作推动带来较大负面影响。

  三是“自我中心式”信息传达。一些基层干部,喜欢自说自话,不能用朴实的语言与一线人员沟通,满嘴“官话”,导致“水土不服”,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更有一些基层干部,为了引起一线人员足够重视,刻意拉大权力距离,习惯先“吓唬”一线人员,对下级横挑鼻子竖挑眼,下属根本没有办法好好理解领导干部意图,也没有办法全面、深入、准确把握组织的路线、方针、政策。

基层“信息不对称”原因几何?

  基层上下级“信息不对称”,是“信息传递者”和“信息接收者”双方沟通障碍所致,其原因可能涉及理念、制度、机制、技术等多方面,但是下面三个因素是其中的关键。

  1.官僚主义是深层根源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调研时指出:“官僚主义实质是封建残余思想作祟,根源是官本位思想严重、权力观扭曲,做官当老爷,高高在上,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官僚主义经过“精心包装”,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严重影响基层上下级沟通。

  部分基层干部习惯于坐在办公室里自以为是,不愿到事情现场进行调查,也不征求一线人员的意见,总是“拍脑袋”下决定,“拍胸脯”作保证,下级口服心不服;一些基层领导习惯于利用“责任状”“承诺书”,对下一级进行“施压”,美其名曰“对上负责”,只服从做官逻辑,不服从做事逻辑,做官有一套,做事缺办法,对基层一线提出的合理要求装聋作哑,出了问题把责任推卸给一线人员,弄得一线人员疲于应付;一些基层领导好大喜功,任何活动都要事先路演模拟,使得基层一线人员没有时间真正去做事情,遇到问题只能够“一级骗一级”,“信息不对称”也就成了必然。

  2.形式主义是重要原因

  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是一对孪生兄弟,很多时候官僚主义“造”出形式主义、“逼”出形式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形式主义实质是主观主义、功利主义,根源是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用轰轰烈烈的形式代替了扎扎实实的落实,用光鲜亮丽的外表掩盖了矛盾和问题。”形式主义是基层上下级“信息不对称”的重要导因。

  有时下级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考核、评比,只好做表面文章、搞“假把式”,像打造旅游路线一样打造“经典调研线路”,无论上级什么调研主题,走访的是同一批对象,展示的是同一套材料,用的是同一套解说辞,导致“信息失真”。

  “痕迹主义”在基层盛行,以“痕”论绩,凡事只看汇报材料,以填表报数、台账记录、工作笔记等作为工作是否落实的标准,下级只能不断制造假痕迹来应付上级,基层上下级之间“信息鸿沟”越来越大。“会议病”久治不愈,基层会议过多、过长、低效的问题严重,基层干部平均每周都要参加两三次会议,在很多会议上,上级领导念稿子,下级连发言的机会都没有,谈不上真正意义的信息传递与反馈,上下级“信息不对称”愈发严重。

  3.本领恐慌是影响因素

  上下级之间进行高质量的沟通,需要双方有沟通能力作为保证。在基层上下级沟通问题上,“本领恐慌”情况也比较常见。一些基层领导受传统工作方式的影响,在网络时代却只能采取书面或口头方式向下级进行信息单向传递,不能通过新型信息渠道去了解下级的想法,信息传递渠道的单一加剧了基层上下级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很多干部不能做到话语体系自如转换,一些基层干部经常与群众打交道,对“群众语言”很是娴熟,但与上级沟通就会有明显的“语言障碍”;一些基层干部擅长于排比对仗、引经据典,认为一线人员“没水平”,与下级交流时喜欢高谈阔论,一点儿不接地气。另外,部分基层干部缺少民主协商能力,在正常沟通时喜欢“抓辫子、戴帽子、打棍子”,造成下级“当面不讲、会下乱讲”,上下级之间信任荡然无存,“下情不能上达”与“上情不能下达”成了必然。

基层“信息不对称”怎么治?

  加强基层上下级之间的沟通,减少行政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情况,实现行政资源最优配置,是当前基层治理中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破解基层上下级“信息不对称”,需要对症下药,开启“深层治疗”模式,实现三个转型。

  1.从“唯上”到“合作”

  实现关系定位转型。加强基层上下级之间的沟通,消除或者减少“信息不对称”,首先要准确进行角色定位。在基层行政过程中沟通质量不高,导致上级与下级之间“信息不对称”,很多时候是上下级把自己摆错了位置,理解错了身份。基层领导要校准思想航标,发挥好“关键少数”带好头、作表率的作用,要把为人民服务的责任记在心上、扛在肩上、落实在行动上,要更多深入一线、亲自参与,与下级一起去发现问题,落实政策,既要对上负责,又要对下负责。

  如果基层领导不采取“命令主义”,上下级之间沟通障碍就会减少。作为下级,不能把上下级关系理解为主仆关系、裙带关系,不能急功近利,不能一味追求捷径。在上下级关系问题上,要坚持平等性、合作性的原则,增强上下级之间互相尊重的理念,推进上下级之间良性互动,充分沟通,共同协商。基层上下级都应以“群众利益”为目标追求,打破沟通障碍,形成基层治理的共识性决策。

  2.从“走形”到“走心”

  实现工作作风转型。要减少基层上下级“信息不对称”,需要转变工作作风,全体干部都要深入群众。一项工作要做得扎实,需要全面、准确、可靠的信息做支撑,这就需要掌握的信息能够点面结合,既有深度也有广度。如果不能深入基层,停留在本本上,不掌握一手信息,总是看二手甚至三手信息,不但信息传递速度受到影响,同时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也不高,进而加剧“信息不对称”。

  基层各级干部,要秉持实事求是的精神,摈弃哗众取宠之心,把精力集中到为民服务上。同时要紧盯“关键少数”,强化执纪问责,对不切实际、摆花架子、弄虚作假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行为,形成“震慑效应”。要从管理机制上着手,建立“追踪决策”的科学决策机制、“全程管理”的质量管理机制以及“动态调整”的信息反馈制度,让“信息不对称”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3.从“一元”到“多元”

  实现政策场域转型。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化革命的深入,信息扩散多元化趋势愈发明显,这对现代行政产生巨大冲击。基层治理中的上下级信息传递、层级沟通也需要顺应时代浪潮,构建“多元化”的公共能量场。各级干部乃至人民群众应秉持公共精神,展开对话,让“纸上作业”“材料加工厂”没有生存土壤;要在不同层级干部之间构建开放性的信息沟通场域,给下级服下容错机制的“定心丸”,为说实话的干部解除后顾之忧;同时与其他各类社会主体加强沟通,推动新型智库建设,着眼于公共问题的解决。

工作实务学习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