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这句名言,是2017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引用的。习近平总书记说:“‘‘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只要我们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携手努力、共同担当,同舟共济、共渡难关,就一定能够让世界更美好、让人民更幸福。”这段话充满温度,深刻道出了群体智慧的力量。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出自《文子》一书。《文子》又称《通玄真书》,是春秋战国时期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思想家文子的作品,属于道家著作。文子姓辛氏,号计然,是老子的弟子,曾经在楚国和齐国游学。他所创立的文子学派和齐国的黄老学派一起组成了北方道家,是道家的祖师之一。他在《文子》一书中多次强调集体力量的重要性:“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千人之众无绝粮,万人之群无废功。”又说:“得众人之力者即无不胜也,用众人之力者乌获不足恃也。”意思就是,众人的力量和智慧集结起来是无往不胜的。
这就是“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的出处、含义和大致背景。它告诉我们,要重视并善于运用群体力量。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曹操是运用群体智慧尤其是群才智慧的典范,他选人用人不拘一格,只要是有一技之长的人才,就予以厚待和重用。曹操曾三次发布求贤令,令中说:“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又提出:“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最后一令里还强调:“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希望各方面的人才都能集中过来,不要因为不是全面的人才就被忽略,大家的智慧凑在一起,大业才能完成。我们从字里行间能感受到他求贤若渴的心情。他还发布《求言令》:“自今以后,诸掾属治中别驾,常以月旦,各言其失,吾将览焉。”这是广开言路,虚心听取臣子意见,反对臣下“面从”也就是当面只说好话的行为。同时,曹操注意维持人才大局。我们都知道,曹操和袁绍的官渡之战以曹操的大获全胜告终。实际上,这之后还有个小插曲,就是曹军打进袁绍的大本营,翻东翻西,发现了一些机密信件,打开一看,怎么这么多熟悉的名字?再仔细一看内容,竟然是曹军中的一些谋臣在和袁绍暗地联络沟通。可以想见,这个问题非常严重,按照常理这些人八成是要被砍头的。但曹操拿到这些书信后并没有看,而是把它们付之一炬。这一举动的含义就是:我不跟你们计较这些,不要害怕,以后安心跟着我做事。要知道,虽然袁绍能力有限,但是官渡之战前,他仍然是最强大的一支力量,有些人很可能是担心曹操输了之后自己被俘虏,才想在袁绍这边留个后路。而曹操既然已经胜利,再杀掉这些人也只不过是让自己少了可用之才,不如放过他们,还能安定军心。这就叫大格局、大气魄。合众长于一体,这个统一体的力量会远远超过每人长处的简单相加。乱世正是用人之际,正是这样重视人才、挖掘人才、重用人才的策略,使曹操迅速在东汉末年的割据军阀中脱颖而出。后来天下三分,曹操独占北方辽阔的疆土,不得不说与他手下众多优秀的文臣武将有着密切关系。
所以,众常常可以胜寡,寡却往往很难敌众。作为一个一向人口众多的国家,我们的古人在这一点上有着深刻的认识。孟子说:“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法家的韩非子也说:“寡不胜众。”群体的力量积累得越多,这个集体就越强大。这就好比冬天多穿点衣服总比少穿衣服暖和,做饭的时候多添加点柴火总比少添柴火熟得快。
事实上,需要集群体之力的又何止是国家与集体呢?人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都不可能仅靠自己的能力解决一生的所有问题。这就需要集众力,集众智。集合身边的力量,遇到事情多向亲人、朋友请教,方便时还可以请求他们的帮助,而不是“打光杆司令”或者搞个人英雄主义,在原有的问题之外又给自己制造新的问题。另外,身处网络时代,所谓“群体”的范围大大扩展。网络让人们走出自己身边的圈子,看到更新颖的观点,更有趣的故事,了解到更多的知识。群体智慧通过无形的网络摩擦出最美的火花,这里也因而成为人们交友、讨论的新平台,群体智慧的涵义在这里变得更加多彩。
积力能克敌,众智能成事。让群体智慧、群体力量的光芒绽放出来,从集体到个人,都将站在新的高度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