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文稿起草多是命题作文,文无定法但写作有规律。这个规律贯穿斟字、遣词、酌句、分段、谋篇、成章各要素和写作的全过程,只有在主题鲜明、观点正确的前提下,将写作各个要素的基本要求内化于心,方能在起草文稿时外化于行。
斟字
字就像文稿的“细胞”。这里的字,主要指文字和数字,广义一点,也包括标点符号。不同的主题、场合和对象,对文字的要求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准确性。对起草者来讲,文字水平低一些是能力问题,出现明显文字错误难免有态度问题。特别是人名和地名里的字,一旦写错,不仅影响不好,还可能造成损失。文稿中,人名、地名等应作为核心要素进行校核,特别是翻译过来的人名、地名等,应采用官方用法或者惯例说法,确保有来源、无争议。
遣词
词就像文稿的“血肉”。起草文稿用词宜通俗易懂、生动自然,只有这样才能富有亲切感和传播力。遣词忌深奥、生涩,尤其不能自己造词。我曾看过一篇稿子,一个小标题是“建载体传播好声音”,另一个小标题是“立机制促进良运转”。为了与“好声音”对仗,硬是编了个“良运转”,用法不规范,看着也别扭。用词宜新,可给文稿增文采、添灵气,给人以美感,但不能过于追求华丽的辞藻,也不能为了求新玩文字游戏、搞标新立异,否则往往弄巧成拙。
酌句
句就像文稿的“肌肤”。起草文稿既要有规有矩、有棱有角,同时又要有血有肉、有滋有味。语言要生动鲜活,多用些接地气、有活力的话,多用些贴近实际、贴近人心的话,让句子少些呆滞的“书生腔”“学究气”。例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幸福就要奋斗”“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等一些脍炙人口的句子,共同的特点就是简短有力、朴实无华、直抵人心。
写短是一种境界,也是改进文风的现实需要。要多用短句,要言不烦、言尽即止。比如,面向基层党员干部的讲话,强调实践可用“出水才见两腿泥”,明确分工可用“谁的孩子谁抱”,讲工作落实可用“抓工作不能狗熊掰棒子”,讲崇尚实干可用“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这样不仅讲起来顺口,听起来也不觉得吃力。
分段
段就像文稿的“骨骼”。段落应逻辑清晰、层次分明,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段内要素要周全。段落是相对完整的单元,要填充相对独立的内容,保持段落的完整性。
段有“段旨”,段内的句子要为体现段旨服务,不应把不相干的意思放在一段,也不应一个意思没说完就分段。段间层次须分明。段落之间有递进、并列、总分、转折、因果等层次关系,用以摆布先讲什么、后讲什么,要正确区分和选择。比如,分述措施多用并列式,论证观点多用总分式,深化议论多用递进式。段落长短要适当。段落之间既要内容均衡,又要有内在联系。分段过多,内容零碎;段落过长,要领难寻。建立和体现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使用一些必要的衔接手段,如重复关键词、标明序次语、使用关联词等,形成环环相扣的文本结构。
谋篇
篇就像文稿的“身量”。文稿本无固定格式,但在实际工作中约定俗成地形成了一些较为常用的体例,“三段论”就是其中的经典结构,也是非常管用的招数。“是什么”主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为什么”主要解决形势把握问题,“怎么办”主要解决工作落实问题。我理解,“三段论”之所以用得多,是由起草文稿的根本目的决定的,那就是为了解决问题。
当然,“三段论”不是也不能成为文稿起草的通用模板。对于每一种特定文稿,通常会有因其功能而决定的惯用格式。比如,起草经济工作会议讲话,一般要有总结过去成绩、分析经济形势、明确目标任务、加强组织领导等内容;起草调研报告,一般都会写调研中看到了什么、回来后想到了什么、下一步应该干什么。对起草者来讲,掌握一些常用结构,写出的文稿才不至于不伦不类。同时,只有先掌握了这些基本结构,才能根据实际需要,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势而异、因时而异,在谋篇布局上有所创新。
成章
章就像文稿的“品相”。成章是文稿起草的最后一步,也是主旨升华的关键一跃。元代文人乔梦符在谈到乐府的写法时,提出了“凤头”“猪肚”“豹尾”的标准,后多用于比喻文章好的开头、主体和结尾。一篇文稿规不规范、出不出彩,能不能形成“凤头”“猪肚”“豹尾”,成章尤为关键。
要处理好主次关系。起草文稿应紧扣主线、围绕主题、突出主旨,兼顾上下文,做到有主有次。比如,同样是写生态文明建设,致辞、座谈会讲话和大会讲话的主次关系就不同。一般来说,致辞宜主讲成效,座谈会讲话宜主找问题,大会讲话宜主谈落实。要处理好详略关系。对那些与主旨密切相关的内容,要加重笔墨,可适当引经据典,合理运用比喻、排比、对仗等修辞方法,增强形象性和感染力。对那些与主旨关系不大的内容,则要删繁就简,让主题显山露水、更加突出。
要处理好虚实关系。起草文稿是为了解决问题,成章时,要着重注意在分析关键问题、部署重点工作时,是否有根有据、符合规律、切合实际,能否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的检验。要用好实写和虚写两种手法,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二者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