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名言,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讲话时引用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出处是《孟子·梁惠王上》。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一篇的题目虽然叫“梁惠王上”,但内容不仅仅是孟子与梁惠王之间的谈话,里面其实包含了孟子与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三位国君的谈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在中国堪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名言,即出自孟子与齐宣王的谈话。
既然是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我们就不得不对齐宣王这个人,以及二人之间谈话的背景有所了解。
在春秋战国的纷乱争斗中,齐宣王虽然不像齐桓公、晋文公那样赫赫有名,但也称得上是一位有故事的君主。南郭先生“滥竽充数”,骗的就是齐宣王。而他在民间知名度最高的故事大概就是娶了一个相貌不佳却本领非凡的女子钟无艳,与此同时还有一个相貌奇美而一无所能的女子夏迎春,齐宣王一碰到什么麻烦事就去找钟无艳,麻烦过后就把钟无艳抛在脑后,和夏迎春混在一起,于是就有了“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这么个典故。从这两个典故中,我们可以约略了解齐宣王的水平和他在百姓心中的印象如何。但人的麻烦就在于没有自知之明。齐宣王不是那种雄才大略的君主,但却一直有个称霸诸侯的野心。孟子与他见面时,正逢他趁燕国的内乱,发兵打败燕国的时候。正因为如此,齐宣王一见到孟子,劈头第一句话就是“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与?”——春秋时期的霸主齐桓公、晋文公的事,你能给我说说吗?其踌躇满志,可以说是跃然纸上。
作为儒家知识分子,孟子当然不可能给齐宣王讲什么“齐桓晋文之事”,而是讲了一通“保民而王”的道理——保护的保,民众的民,大王的“王”,“王”在这里是动词,读四声,意思是称王天下。这里涉及到儒家一对重要的概念,就是“王道”和“霸道”。同样是征服天下,霸道靠的是武力,谁的拳头硬、胳膊粗,谁就是老大;“王道”虽然也离不开实力,但更重要的还是依靠德行,施行仁政。举例来说,周武王推行的是“王道”,春秋五霸推行的则是霸道。“霸道”很危险,就算成功了也后患无穷,难以持久;而“王道”所及,却能让人“心悦诚服”,所以才能长治久安。那么,作为一个君王,怎样才能施行德政,推行王道呢?关键一点,就是一个“推”字,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将敬爱自己老人的心推行到天下的老人,将喜爱自己子女的心推行到天下的子女,爱惜民力,轻徭薄赋,使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衣食无忧。做到这一点,天下也就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了。
这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出处和本意。从最初的语境来看,这番话是讲给君主听的,但其意义和影响,却绝不仅仅是给齐宣王上了一堂“仁政”课那么简单。无论对于个人,还是整个社会,这句话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首先,对个人来说,它极高明而道中庸,是一条切实可行的品格提升之路。国学大师钱穆说得好,人类的常情,都是由认识而生情感的,人也只有为了自己所爱,才可能为之奋斗牺牲。爱是情感,而为之奋斗牺牲,就上升到了道德的层面。那么,人最熟悉、最亲爱的是什么?当然就是自己的父母和子女了。这种亲爱源自本能。孟子并不要求一个人像孝敬自己的父母那样去孝敬所有的老人,并不要求一个人像关爱自己的孩子那样去关爱别人的孩子。孟子讲的,其实只是运用一下同理心,将自己已有的感情向外扩大一点而已。而这完全是顺应人类本性的:只要你认识到其他人也有父母或身为父母,其他人也有子女或身为子女,则我们的温情就很容易扩散到其他社会成员身上。
其次,它也是一整套儒家伦理道德规范得以建立的根本方法。其“缘情入理”的思路,不但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极其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科学日益昌明、多元化日益明显的今天,也必将对整个人类文明产生重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