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和5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和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分别在北京开幕。西安交通工程学院师生热切关注全国两会,通过多种方式收看两会直播盛况,并结合自身工作、学习和生活实际,畅谈感想体会。
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王拓辉:
全国两会为教育事业注入强大动力,明确了科教兴国和创新驱动的发展方向。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院将加快推进“新工科”教育改革,强化跨学科融合,培养创新型人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与社会责任感。未来,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两会精神,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两会精神为指引,主动担当作为,在组织建设中锤炼本领,以实际行动践行责任担当,做到既能“扎根厚植”,也能“破局创新”,为国家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贡献更多优秀人才。
土木与铁道工程学院副院长、教师党支部书记 梁腾飞:
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制定实施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两会”精神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结合学校特色发展,继续主动服务“交通强国”“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需求,聚焦“数字铁路”“智慧交通”“新基建”为引领的轨道交通基础结构建设及人才培养,不断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
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 赵伟:
近年来,教育领域的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无论是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还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深入推进,都彰显了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生机。我对国家教育改革发展和教育强国建设充满信心。作为高校教师,我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投入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推动教育强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主任 刘晓航:
全国两会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们高校思政课教师将以两会精神为指导,落实落细思政教育的各项要求,努力提升自身素质,成为情怀深、站位高、学养厚、有担当、能力强的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厚植家国情怀和教育情怀,真心关爱学生,以高尚的师德师风感染学生;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刻领会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不断加强学习,拓宽知识面,提升专业素养,以扎实的理论功底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要勇于担当,积极投身思政教育改革创新实践,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要增强教学能力,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呈现形式,使思政课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擎旗弘道,培根铸魂,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兴通信学院辅导员 杨馨烨:
我的感受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振奋、期待、责任。振奋,是因为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国在经济、科技、教育、医疗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数据和分析,展示了国家发展的坚实步伐和光明前景,这让我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了信心。期待,源于两会中提出的各项政策和举措。特别是在教育、就业、环境保护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领域,政府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这些政策的实施将进一步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责任,则是作为一名普通公民,我深刻认识到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两会的召开不仅是国家大事,也是每个公民参与国家建设、贡献自己力量的契机。我将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从自身做起,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王莉:
面对两会提出的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相关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在教学中融入科学家精神与创新文化教育,激发学生投身科研、追求创新的热情,引导他们树立为国家科技进步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对于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思政课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思想闪光点和独特思维方式。在课堂讨论、作业反馈等环节中,挖掘具有创新潜力的学生,通过组织专题研讨、课外实践项目等方式,为他们提供更多展现才能的平台。同时,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思维,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为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奠定思想基础。
校园电视台台长 谢磊:
在观看两会后,我深刻感受到青年学子与国家发展的同频共振。两会报告中多次强调“科技创新”与“交通强国”战略,电视台团队镜头记录下一帧帧校园掠影,实验室中同学们的奋斗之姿,杰出朋辈的青春力量,我们的追求从不是视频平台、社交平台的播放数据,而是为深刻承载青年对新时代宏观背景下自我定位的探索与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期待。
2025年全国两会为国家发展绘制了宏伟蓝图,更为我们学生的成长指明了方向。融媒体不仅是传播工具,更是凝聚共识的纽带。未来,我们将继续用镜头捕捉产学研融合的鲜活故事,以更生动的叙事展现“硬核科技”中的青年担当,让两会精神在短视频的创意表达中“破圈”传播,激发更多同龄人的使命感与行动力。让我们以青春之我,逐梦新征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学生的华彩篇章!
“团聚道钉之声”青年宣讲团 刘全业:
作为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团聚道钉之声”青年宣讲团的一员,我深刻体会到,青年要勇担时代责任,以科技创新助力国家高质量发展。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需要我们扎实学好专业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在科研探索中锤炼本领。同时,深化产教融合、拓展就业渠道的政策为我们提供了广阔舞台,我们要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提升职业竞争力。
2024年,“团聚道钉之声青年宣讲团”成功入选“全国遵义会议精神志愿宣讲团”团队名单。未来,宣讲团将持续学习两会精神,传播青年声音,赓续红色血脉,引导更多同学关注国家战略,勇于创新、投身实践,在新时代征程中书写青春华章!
中兴通信学院学生党员 陈文蕾:
调试智能车的跑道在暮色中泛着微光,我和队友已在操场驻守七个小时。从正午骄阳到星斗初现,小车在跑道上飞驰的轨迹终于趋近完美。这样的昼夜交替,是无数工科学子用实践丈量理论厚度的缩影。当《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提出"强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我触摸到了实验室外真实的热度——那些被汗水浸润的测试报告,那些在失败中重构的算法模型,都是教育改革落在青年肩头的星光。
作为学院学长督导,我带领20余名学长导师搭建起"成长接力"体系。去年秋天,我们抱着笔记本电脑走进新生班级,手把手教他们搭建第一个Python环境;寒冬深夜的工作室里,带着学弟学妹反复打磨"挑战杯"项目的讲稿逻辑。当我们把国家"产教融合"的顶层设计转化为一次次项目研讨,教育的薪火便在两代青年间完成了传递。站在2025年的春天,回望三年来的每一次潜心实践,那些实验室的星光、宣讲课堂的灯火、竞赛答辩的晨曦,都在印证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是抽象概念。作为一名学生党员,我愿继续做教育强国的"嵌入式系统"——在专业学习与社会服务的交汇处精准发力,以青春之我搭建知识传递的通信协议,让国家战略的宏大数据包,能在青年成长的每一个寄存器中落地生花。
土木与铁道工程学院国家奖学金获得者2021级土木工程专业学生 连铭洋:
这场盛会以改革之志回应民生期盼,以创新之力锚定发展航向。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不仅是政策的受益者,更应成为践行者和开拓者。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毕业生,我们当以“主人翁”姿态拥抱机遇:既借政策东风激活创业梦想,更以躬身实践回应时代召唤。我坚信,从乡村振兴到科技攻坚,从基层服务到国际舞台,青年一代的奋斗足迹,将汇聚成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浪潮。我们将以青春的力量共同筑梦复兴之路,交出一份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答卷”。
土木与铁道工程学院交通工程2301班 袁国豪:
DeepSeek的重大进展代表着一批中国公司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崛起和重大突破。作为新一代青年,我深刻意识到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勇于尝试新的想法和方法,敢于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提升专业素养,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掌握扎实的基本功,不断提升自己在相关领域的科学技能水平,为参与科技事业进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兴通信学院入党积极分子 侯蕊:
作为暑期三下乡活动的参与者,我们曾深入农村基层,亲身感受到了乡村的发展变化以及面临的挑战。两会强调的乡村振兴战略,让我认识到乡村发展不仅需要政策的支持,更需要人才的注入和科技的助力。两会对教育公平的重视使我深受鼓舞。此次两会提出要加大教育资源向农村、偏远地区倾斜,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这将为农村孩子提供更加公平、优质的教育机会,让他们能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追逐自己的梦想。此外,两会还传递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这也为我们三下乡活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大学生艺术团团长 罗杰:
作为一名新时代大学生,同时作为一名文艺爱好者,我深刻体会到青年与国家发展的同频共振。政府工作报告中“支持青年创新创业”“深化产教融合”等表述,让我感受到国家对青年成长的真切关怀。我觉得青年学子不仅要夯实专业能力,更应利用身边一切可以使自身强大的工具,来丰富自己的能力。未来,我将从三方面践行使命:一是在学业中融入创新思维,参与“AI+文化”跨学科课题,响应科技赋能文化的号召;二是扎根社会实践,暑期计划赴乡村开展“数字素养支教”,助力文化惠民;三是当好精神“传声筒”,用青年话语在校园自媒体解读政策,让两会精神“活”在同学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