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关于开展2024年陕西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预通知

时间:2024-06-12 浏览量:1572

各团总支、团支部、学生会(学生分会):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发挥共青团作为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作用,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在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引领学生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按照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共青团陕西省委安排部署,2024年继续组织开展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下简称“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现将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1.活动主题

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2.总体原则

1.紧扣主题主线,聚焦为党育人。紧紧围绕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聚焦为党育人主责主业,引领学生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厚植学生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2.遵循实践规律,把准活动定位。遵循新时代大学生认知、成长特点和教育规律,准确把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了解国情、观察社会的功能定位,更加精准、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育人活动。立足工作实际,创新方式方法,努力构建内涵更深、机制更优、体系更全、保障更强、成效更实的工作新格局,切实提高活动覆盖面和影响力。

3.坚持效果导向,就近就便实施。着眼大学生全方位社会化能力提升需求,注重区分不同地域、项目及工作环节的差异,就近就便、分层分类实施集中与分散、长时与短时、团队与个人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着力破解实践育人中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进一步完善以实际成效为导向的考评激励机制,强化政策供给和资源保障,善用数字化手段,做好精细化管理,坚决克服粗放式、随意化、大呼隆的工作方式,力戒摆拍走秀、走马观花。

4.加强系统谋划,联动校园内外。坚持同高等教育改革有机衔接、一体推进,善于用校园外的组织体系和资源推动解决校园内的问题,加强校地联动、项目联动、品牌联动,整合资源、共建共享,推动形成实践育人合力。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开展实践活动,不断创新工作载体、强化典型引领,注重运用网络新媒体对学生实践过程和成果进行展示宣传和推广转化。

3.重点团队

2024年“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围绕理论宣讲、乡村振兴、成就观察、党史学习、民族团结等5方面,组织学生团队深入田间地头、社区街道、厂矿车间、部队军营,尤其是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地区的乡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具体安排如下:

1.理论普及宣讲团。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组织学生走进基层、边远地区、社区、农村、军营等,精心设计开展有内涵、有人气的宣传教育活动,引领广大青年学生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更加信心满怀地紧跟党的核心、人民领袖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把理论学习、调查研究贯通起来,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坚持多思多想、学深悟透,全面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精髓要义、实践要求,做到整体把握、融会贯通。

2.乡村振兴促进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学生的重要回信精神以及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引领学生将课堂学习与乡村实践紧密结合,发扬实事求是精神,掌握密切联系群众方法,脚踏实地,自找苦吃,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要深入乡村一线,特别是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广泛实施教育关爱、爱心医疗、科技支农、基层社会治理、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重点项目,帮助发展乡村产业,改善基础设施,美化乡村环境,提升乡风文明,促进乡村公共服务,讲好乡村振兴故事。

3.发展成就观察团。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以中国大地为课堂,以脱贫攻坚重大历史性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成就等为现实教材,组织学生在国情考察、社会观察、调查研究、学习体验、志愿服务中了解国情社情民情,感受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引导学生深刻领悟党的领导、领袖领航、制度优势、人民力量的关键作用,坚定紧跟党奋进新征程的信心决心。

4.党史学习教育团。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论述,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持续深化建党百年激发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热情,继续组织学生广泛学习宣传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依托各地红色资源,开展重走红色足迹、追溯红色记忆、访谈红色人物、挖掘红色故事、体悟红色文化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以重要时间节点为契机深化仪式教育,引导学生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5.民族团结实践团。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西藏、新疆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组织内地西藏籍、新疆籍学生开展“民族团结我践行”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内地学生到西藏、新疆等民族地区开展国情考察、地球第三极保护行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和引导学生通过实地调研和观察,深入了解民族团结进步呈现的新气象,充分感知民族地区发生的新变化,当好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者、示范者和践行者,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4.专项活动

在2024年“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全国层面继续联合有关方面组织开展专项活动,主要围绕乡村振兴、民族团结、生态环保、农村教育、法治宣传教育、关爱留守儿童、社区实践、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设立专项活动。具体安排如下:

1.“乡村振兴·青春建功”专项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返乡参与政务实践、企业实践,志愿服务,兼职锻炼,文化宣传等社会实践活动,以“乡村振兴·青春建功”“我和我的家乡”为主题,拍摄宣传反映家乡文化、地方美食、特色产品的主题短视频或短片,实践成果可参加乡村振兴青年互联网公益助农大赛;组织大学生积极提供农业及相关领域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实践成果可参与乡村振兴青年创意创新大赛。

2.“石榴籽一家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项实践活动。贯彻落实中、省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石榴籽一家亲”为主题,面向省内民族乡镇、村及西藏、新疆等地,结合青年学生专业特长,组织开展民情社情调查,围绕文化传承、交往交流交融、普通话推广、学业辅导、自护教育等设计开展实践服务项目,帮助青年学生深入了解国情社情民情,争做民族团结进步的维护者、宣传者、践行者。

3.“美丽中国·青春行动”生态环保专项实践活动。着重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围绕科普“碳达峰”“碳中和”等相关知识,面向青少年开展各类宣传教育活动。围绕秦岭生态保护和黄河流域综合治理,组织动员青年学生实地考察生态保护情况,调研生态发展问题,就当地“治污降霾”“守护碧水”“守护净土”“垃圾分类”等方面开展调查研究、环保宣教等活动,为美丽陕西建设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4.农村地区教育发展专项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团队深入农村,实地调研农村地区教育发展需求和短板,根据不同群体需求,发挥专业特长,开展“三农政策宣讲”“农产品直播带货”“科技兴农微课堂”“暑期科技小院”等贴合农村实际需要的教育宣传、学习辅导、技术帮扶等志愿服务活动,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动员在乡大学生开展基础教育、技能培训、信息服务等领域的实践活动。

5.“禁毒青力量”毒品预防教育专项实践活动。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禁毒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组织动员法治禁毒防艾类志愿者团队积极开展“禁毒青力量”毒品预防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广泛开展《禁毒法》和《陕西省实施<禁毒法>办法》等法律法规宣传;通过发放问卷、实地走访、深度访谈、禁毒教育基地观摩等方式,扎实开展禁毒主题调研;积极做好“秦小尉”系列动漫、MG动画、游戏、海报等文创产品宣传使用,创新开展禁毒海报、漫画、歌曲、动画、微电影、微视频以及舞台剧、艺术小品剧本等开发制作,在全社会营造禁毒宣传浓厚氛围。

6.“情暖童心”关爱留守儿童专项实践活动。鼓励返乡大学生到社区少工委、“青年之家”“童心港湾”等阵地,围绕学业辅导、日间照料、安全自护、心理疏导、文体活动等内容,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帮扶关爱。鼓励高校研究生支教团对已经建立长期支教帮扶机制的学校开展云支教活动,助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7.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专项活动。鼓励发挥共青团组织优势,与县级团组织结对共建并根据需求情况和供给能力形成项目清单。统筹结合青年突击队、青年志愿服务、社区青春行动等实践载体,组织引导青年学生参与社会治理、开展课后服务、组织社会调查、开展文体活动、促进基层团建等。

8.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专项实践活动。组织青年学生深入全省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围绕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宣传宣讲党的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丰富活跃文化生活、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开展文明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活动。通过登门走访、网络征集及发放联系卡等方式,广泛收集群众需求,梳理分清共性需求与个性需求,精准制定服务清单,把文明实践与理论宣讲、惠民服务、文化生活、情景体验、情感交流等相结合,吸引群众积极参与,进一步打通宣传教育、关心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9.三秦学子陕西行汉中站专项实践活动。聚焦汉中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组织青年学生围绕乡村振兴、生态环保、文化交流、产业发展等赴汉中开展课题调研、研学实践等活动,以实际行动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引导青年学生走进田间地头、深入街巷里弄,体验乡土风情文化,记录发展变化图景,宣传汉中文化传承、精神风貌、建设成就。鼓励实践团队围绕山水物产、人文历史、民风民俗等特色题材开展文化创作,着力形成具有青年视角、符合时代审美、展现地域特的文化作品。

除以上专项活动外,倡导各团总支结合各自实际,突出工作特色,因地制宜开展其他专项活动。

5.有关条件

1.周密部署,加强组织领导。要把“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育人功能。要积极整合资源,畅通校地衔接,结合特色、发挥优势、丰富内容、务实推动,不断总结提炼和建立健全实践育人工作机制,努力形成“一院一品”等百花齐放的工作格局。

2.严格管理,坚守安全底线。要始终把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加强安全保障和过程管理,杜绝麻痹思想、侥幸心理。要坚守意识形态和安全稳定底线,依法依纪依规组织各项实践活动。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和自然地质条件,做好突发情况的应对预案与处置。

3.做好结合,务求工作实效。立足常态化、长效化,将活动开展与“返家乡”“扬帆计划”等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推动社会实践成果与“挑战杯”竞赛相衔接,引导青年学生了解国情社情民情、提高社会化能力。要进一步严实作风,反对“形式主义”“摆拍走秀”,力戒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注重将社会观察、知识积累、实践思考等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建设性意见和举措。

4.强化宣传,扩大影响覆盖。要将线下积极开展与线上加强传播相结合,注重社会实践过程和成果的宣传展示,组织协调新闻媒体对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深入宣传报道,不断挖掘宣传鲜活经验和创新做法,吸引动员更多师生参与其中,不断提升“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品牌传播度和社会影响力。

6.其他相关说明

1.各学院至少组织10支队伍,每支队伍15-30人,安排一名带队老师(一名指导教师至多指导两支队伍),指导老师可选为团总支书记、辅导员、思政教师、专业教师等。

2.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学生完成实践之后,7天内按照附件3西安交通工程学院社会实践总结报告模板及排版要求撰写实践报告(各队伍需提交一个队伍社会实践报告,队伍中每个成员需各自提交一份个人社会实践报告。)指导教师统计得分,实践报告符合要求者给予0.5学分。

2.各社会实践队伍在出发前需要按照附件4将纸质版的“三下乡”社会实践安全责任书交至校团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