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关于开展 2023 年“学习二十大 永远跟党走 青春志愿行”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的通知

时间:2023-03-06 浏览量:2666

各团总支、青年志愿者协会、学生会: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 60 周年,也是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实施 30 周年,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省第十四次团代会工作部署,以提升青年志愿者工作对共青团“三力一度”的参与度和贡献度为目标,团结带领广大青年进一步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大力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为我校建设区域一流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贡献青春力量。经校团委研究,决定以“学习二十大 永远跟党走 青春志愿行”为主题开展 2023 年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学习二十大 永远跟党走 青春志愿行
二、活动安排
启动全年常态化学雷锋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具体要求内容详见《共青团西安交通工程学院委员会2023年志愿服务工作要点》(附件1)。
三、相关要求
(一)统一部署,系统谋划。各团总支要认真落实相关要求,积极搭建服务平台,精心设计活动载体,组建各类志愿服务项目,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要依托“志愿汇”平台建立志愿服务工作台账,构建青年志愿服务体系,建立青年志愿服务档案和嘉许回馈机制,细化志愿服务清单,以学雷锋志愿服务为牵引,开启全年志愿服务工作,打造具有我校特色的志愿服务项目。
(二)健全机制,形成常态。各团总支要健全志愿服务机制,强化统筹协调力度,巩固一批志愿者队伍、建立一批服务阵地、结好一批帮扶对象、推出一批志愿服务示范项目、选树一批志愿者典型、表彰一批志愿先进模范、联络一批爱心宣传媒体,形成集项目、队伍、机制、阵地、宣传于一体的志愿服务常态化运行模式。定期开展面向社会的志愿服务活动,每季度将工作开展要情报校团委。
(三)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各团总支要充分利用宣传矩阵,结合工作实际,充分发挥团的组织优势和网络新媒体优势,借助微信公众号、抖音、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广泛宣传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情况,深入挖掘学雷锋志愿服务中的典型事迹,大力宣传特色志愿服务活动,主动对接主流媒体,以图片、文字、短视频等方式展现西交院青年志愿者风采,形成示范导向,营造良好校园文明风尚。各团总支、学生会、青年志愿者协会请于每月15日上报学雷锋示范活动宣传素材,每季末上报本季度开展志愿服务项目清单(附件3)。
联 系 人:左晨曦 杨 臻
联系电话:15291833020 18740474165
电子邮箱:1162422935@qq.com
附件1:共青团西安交通工程学院委员会2023年志愿服务工作要点
附件2:陕西共青团2023年志愿服务清单
附件3:**团总支/志愿者协会2023年**季度志愿服务项目清单汇总表
                                                      共青团西安交通工程学院委员会

                                                                   2023年3月1日




附件 1
       共青团西安交通工程学院委员会2023年志愿服务工作要点
  2023年,我校共青团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大关于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的要求,持续推动广大青年和青年社会组织参与助老助残、社区服务、生态环保、大型赛会、应急救援、社会管理、文化建设、乡村振兴青年志愿服务八大行动,发掘培养、凝聚打造一支思想政治过硬、示范效应显著、服务意愿强烈的青年志愿者骨干队伍,全面推动新时代青年志愿者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打牢三个基础,提升志愿服务组织凝聚力
  聚力夯实志愿服务基础,健全完善志愿服务体系,激发志愿服务组织活力,推动全省志愿服务事业实现项目化运作、社会化动员、制度化发展。

1.打牢组织基础。加强校院两级青年志愿者协会建设,推动各级协会按期换届,不断拓展有效覆盖面,提升组织活力。实施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提升计划,扩大高校志愿服务指数应用范围,促进高校志愿服务信息交流、项目互动、文化共生。推进青年志愿者培训体系建设,加强培训基地管理和培训课程建设,举办青年志愿服务示范培训。

2.打牢队伍基础。大力推进实名注册志愿者工作,整合吸纳各级团干部等青春力量加入青年志愿者队伍。依托“智慧团建”和“志愿汇”平台,团员青年注册率要达到100%。

3.打牢项目基础。坚持把品牌项目做大做亮,把基础项目做实做细,不断丰富小而实、小而专、小而美的志愿服务项目。组织集中学习和经验交流,孵化推广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形成我校志愿服务品牌优势。
二、健全青年志愿服务体系,扩大志愿服务社会影响力
  聚焦为党育人,牢记国之大者,力行民之小事,着重社区场景,引领基层建设,以志愿服务制度化为挈领,健全青年志愿服务工作体系,不断提升青年志愿服务的大局贡献度。
1.探索推进青年志愿者服务社区行动。坚持将社区作为青年志愿服务的主阵地,动员志愿服务组织与社区建立共建关系,建立资源、需求、项目三张清单。围绕扶弱济困、社区互助、提升社区治理功能等内容集中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社区行动。以关爱社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等群体为重点,组织志愿者采取“一对一”“多对一”结对帮扶形式,开展爱心捐赠、日常照料、心理抚慰、课后服务、亲情陪护、采买帮办等志愿服务。
2.持续深化西部计划工作提质增效。一是提升“专”的水平,要加强西部计划政策规定学习培训,有效提升运用政策、落实政策的专业化水平;二是保持“严”的态势,要按照《陕西省各级西部计划项目管理办公室工作职责》和任务清单,认真落实本级主体管理责任,对所属志愿者既要加强管理,又要做好服务保障;三是凸显“育”的功能,要持续推动青马工程西部计划专项,不断优化实践育人平台。
3.周密组织应急救援志愿服务。按照“服务大局、因需而动”的原则,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应急救援志愿服务活动。推进应急救援青年志愿服务组织体系建设,构建应急救援响应机制,做好教育培训、日常训练、应急演练,依法有序参与宣传教育、抢险救援、灾后重建、夏季防溺水等志愿服务,不断提升志愿服务能力与水平。
4.常态推进交通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联合交管部门推进道路交通志愿服务,组织青年志愿者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常态化开展“爱心斑马线”“文明公交”“远离酒驾珍惜生命”等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借助新媒体平台,加强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宣传推广,对电动车事故、汽车自燃等安全隐患重点警示,在全校形成文明出行良好氛围。
5.精准实施高校志愿服务提升计划。按照团中央《高校志愿服务指标体系(试行)》《高校共青团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指引》文件要求,10月开展2022-2023学年高校志愿服务指数测评工作,要求做好退役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加强志愿服务组织建设、队伍建设、文化建设、制度建设,发挥志愿服务思想引领和实践育人的作用。
6.持续深化青年志愿者品牌。各团总支要统筹深化留守儿童“关爱行动”、助老“金晖行动”、助残“阳光行动”、春运“暖冬行动”等青年志愿者重点项目,积极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充分调动志愿者服热情,在关键时间节点开展针对性活动,扩大青年志愿服务影响力。
7.深入践行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围绕教育关爱、医疗卫生、农业科技、文化生活等内容广泛开展政策咨询、技能培训、产业扶持、创业指导等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志愿者对留守儿童通过送教、捐赠书籍等方式开展助学教育等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医疗卫生志愿者深入乡村开展医疗义诊、送医送药等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对乡村企业进行法律咨询,政策宣传、电商培训等志愿服务活动;组织文化公益组织和文化志愿者深入乡村,开展文艺演出、公益电影放映等志愿服务活动。设计符合当地经济社会特点、贴近群众需求的志愿服务项目,拓展青年志愿者服务领域。
8.组织动员团员青年开展无偿献血。发挥地共青团组织作用,缓解我省临床供血压力,充分利用各类新媒体平台,大力普及献血知识,有计划、分批次组织团员青年,就近就便参加无偿鲜血,及时掌握本地区血液供需情况,合理组织调动青年力量,以实际行动彰显青春担当。
9.深化“致敬志愿者”志愿文化品牌。以国际志愿者日为契机,推出具有学院专业特色的志愿服务品牌,广泛应用价值和社会传播力的志愿文化作品,全面展现青年志愿者风采和志愿服务工作成效,宣传扩大西交院志愿服务品牌,不断提升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文化感召力。
10.持续拓展陕西省优秀青年志愿者守信联合激励行动。
以《共青团陕西省委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陕西省文物局关于在文化、旅游领域开展陕西省优秀青年志愿者守信联合激励行动的通知》(陕团联发[2022]54号)为政策依据,协调相关单位继续在文化、旅游领域深化推进激励政策,将当地AAA及以上景区的30%纳入陕西省优秀青年志愿者守信联合激励行动。
三、持续扩面提质,强化各级团组织社会动员力
  推动青年社会组织充分融入共青团工作体系,激发组织发展活力,积极培养骨干人才队伍,持续强化工作协同,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
1.大力夯实团的基层基础。深入实施“千联万聚常引”工程,围绕加大青年社会组织联系和覆盖开展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全面增强谋划和推动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
2.积极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深入实施社区青春行动,不断增强共青团在基层的政治功能和社会功能,引导青年在社区治理中增长才干、发挥作用。

3.着力加强“美丽中国·青春行动”品牌建设。围绕“美丽中国·青春行动”整体部署和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任务,以“植树护绿”“秦岭保护”“保护母亲河”“三减一节”“垃圾分类”为主题集中开展生态环保活动。进一步引导青少年增强生态环保意识,充分发挥我校广大青年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