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是指自我调节失败,在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
拖延症常常与懒惰联系在一起,拖延症与懒惰有一定交集,但并不是指懒惰。
拖延症是一种心理问题,表现为后果消极、本可避免的行为;而懒则是生活化的词,主要是原动力上的缺乏,倾向于缺乏动力和意愿去行动,而非心理层面的原因。
1.行为表现不同
懒惰者往往表现为消极怠工,对工作、学习等缺乏兴趣和积极性,甚至不想动一下。而拖延者则是有意识地推迟或延迟任务的开始或完成,经常出现“一会儿再说”、“下次再做”等心理暗示。
2.原因不同
懒惰者的行为是由于对任务的不感兴趣和缺乏积极性所致,而拖延者则可能是因为任务太复杂,没有足够的信息、资源或技能来完成任务,或者因为害怕失败、焦虑、担忧等心理问题所致。
3.结果不同
懒惰者通常会放弃任务或者只是随便完成任务,导致工作质量低下,缺乏成就感。但处于“懒惰”状态的人可能会玩得很开心,而不会产生负面情绪。拖延者则可能会在任务最后时刻赶工,导致质量低下,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工作效率也会受到影响。
导致我们拖延的事情可能有以下特征
1.任务单调乏味,缺乏情绪上的刺激;
2.该任务会让自己陷入沮丧、消极等负面情绪;
3.任务的困难度过高;
4.做的事情没有明确的指标,目标不明晰;
5.所做的事情对个人没有任何意义;
6.缺乏内在或外在的奖励,无法调动做事兴趣;
拖延类型1:缺乏自信型
这一类拖延者产生拖延的主要原因是期望值低。有研究发现,虽然有一些拖延与过度自信相关,但更常见的是由于自信不足。拖延者通常都缺乏自信,尤其是对那些他们一再推迟的任务。
比如说:
如果你拖着不做的作业,那么很可能是因为你觉得作业太难;
如果你拖着不去通过锻炼身体或调整饮食来改善健康状况,那么很可能是因为你质疑自己是否能坚持下去。
拖延类型2:缺少价值感型
这类拖延者,会因为感到所做的事没有价值而拖着不行动。毕竟,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每个人都可能拖着不做。
也就是说,你当下推迟不做的事,很可能是你不喜欢做的事。用来衡量这种享受程度的术语叫作“价值感”。对一项事务的价值感越低,你就越难启动。如果是和朋友喝喝茶、吃吃点心,那么聊几个小时都是没有问题的。然而,如果是让你处理一下自己的学业问题或者打扫一下宿舍,想开始可就难了。
拖延类型3:冲动型
这类拖延者,总是想要快速得到回报,常常抵住不住诱惑,行事冲动,容易分心。他们可能更喜欢“在开始一项任务之前,我会先做点儿能让我暂时感到轻松的事”,或者“我宁愿选择小一点儿但可以立即得到的快乐,而不是大一点儿但还要等一会儿才能得到的快乐”。
在这里,影响决策最重要的因素并不是它可能或确定带来的好处,而是时间。这类拖延者更看重那些可以很快得到的回报,远远胜过那些需要等待的回报,而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冲动。
一些工作法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去执行和完成任务,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法则进行尝试,也可以将几个法则结合,更好的帮助我们完成任务。
介绍三个工作法则:
四象限法则
番茄工作法
5秒法则
四象限法则
四象限法则简单来说就是把事情分成“重要”和“紧急”两种程度,按坐标体系划分为第一象限:重要且紧急的事务,第二象限:紧急但不重要的事务,第三象限:不重要不紧急的事务,第四象限:重要但不紧急的事务。
第一象限:重要且紧急的事务,这部分事务显然无法回避也不能拖延,必须马上去处理。
第二象限:紧急但不重要的事务,这部分事务往往具有迷惑性,像是无所谓的来电、别人期望的某些事情,这些都紧急却不重要,经常会占据我们很多时间。首先我们要将属于这一象限的事务区分出来,对于这部分事务要学会说“不”,避免被不重要的事务拖累。
第三象限:不重要不紧急的事务,这部分很明显是需要剔除的,像是玩游戏、短视频等等都是属于这部分的内容。可以尽量避免或最小化这部分内容,或者做其他有意义的事情来代替。
第四象限“重要但不紧急的事务,这些事务重要,但是时间上来说不紧迫,为其制定长期的时间规划,定期关注进展,在充足的时间内较好的去完成这部分事情。避免这部分事情转化到第一象限,从而变成重要又紧急的事情。
番茄工作法
番茄工作法,就是选择一个待完成的任务,将番茄时间设为25分钟,专注工作,中途不允许做任何与该任务无关的事,直到番茄时钟响起,然后短暂的休息一下(5分钟),然后再开始下一个番茄。每4个番茄时段多休息一会儿。
每个番茄时间内一旦被中断,该番茄时间就作废。番茄时间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就是25分钟,这需要根据个人情况进行调整,找到适合自己的番茄时间。
5秒法则
5秒法则就是指当你决定做某事的时候,在心里倒数5、4、3、2、1,然后在这5秒钟内立刻做出行动,不要拖延。比如闹钟响了,倒数5秒立刻起床。重点就在于立刻行动,而不是先思考。就拿起床这件事来说,我们需要立刻去做,而不是先思考穿衣服两分钟、刷牙两分钟、吃早餐十分钟,这样你就给自己心理暗示我还可以睡五分钟。
《明日歌》里写到: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中国古话说到:
今日事,今日毕。
这么看来,拖延确实很常见。在生活的很多角落,都能见到拖延的影子。面对拖延或是拖延症,不必感到恐惧或是有压力。探索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工作方式,勇敢的前进,做最好的自己!
来源:“Mirror米乐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