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2021-2022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时间:2022-10-29 作者:唐城 浏览量:7903


学校概况 1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1

(一)人才培养目标 1

(二)学科专业设置情况 2

(三)在校生规模 3

(四)本科生生源质量 3

二、师资队伍与教学条件 5

(一)师资队伍5

(二)本科主讲教师情况 9

(三)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10

(四)教学设施应用情况 10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12

(一)专业建设 12

(二)课程建设 12

(三)教材建设 13

(四)实践教学 14

(五)开设课程门数及选修课程开设情况 16

(六)课堂教学规模  16

(七)课堂教学质量提升 17

(八)创新创业教育 17

(九)教学改革 18

(十)科研反哺教学 19

四、专业能力培养 19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特色 19

(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23

(三)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23

(四)专任教师数量和结构 25

(五)实践教学与竞赛 25

五、质量保障 26

(一)校领导情况 26

(二)教学管理与服务 26

(三)学生管理与服务 26

(四)质量监控 30

六、学习成效 31

(一)毕业情况 31

(二)就业情况 32

(三)转专业与辅修情况 34

七、特色发展 34

八、问题及改进 34

(一)存在问题 34

(二)原因分析 35

(三)改进措施 36

附录  38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支撑数据 38

 


学校概况

西安交通工程学院创办于1994年,是陕西省唯一一所以轨道交通类专业为主的普通本科高校。

学校现有鄠邑校区、东校区和潭滨科技创新园区,设有交通运输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中兴通信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等10个教学单位,全日制在校生12941人。

学校学科专业设置以工学为主,以轨道交通、电信息、人文与管理学科群建设为重点,形成了工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多学科专业融合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开设20个本科专业,现有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交通运输等6个省级一流专业;交通运输实验教学中心获批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火车侠众创空间”获批为市级众创空间轨道交通未来产业创新研究院获批为陕西高校未来产业创新研究院《城市轨道交通道床关键技术创新团队》入选2022年度陕西高校青年创新团队1人入选陕西高校第五批“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

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汇聚了一批高学历、高职称的优秀教师,教师队伍中90%具有讲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硕士、博士学位;87名教师入选校级高层次人才队伍;现有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1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校级教学名师15人。

学校始终坚持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文化铸校”的发展战略,构筑轨道交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培养了数万名“思想品德优、专业基础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职业适应快”的应用型人才,为国家轨道交通行业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始终秉承“自强不息、德载物”的校训,践行“笃实惟新、负重图强、驰而不息、交通报国”大学精神,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坚持“五育并举”,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不断深化“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办学类型:地方性、行业性、应用型。

办学层次:以本科教育为主,逐步压缩专科教育。

科专业着力打造轨道交通类特色学科专业,形成以工学为主体,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多学科专业协调发展,主动适应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和轨道交通产业需求的学科专业体系。

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思想品德优、专业基础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职业适应快,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应用型人才。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陕西、辐射全国、扎根基层,服务轨道交通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发展目标: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

2021—2022学年,学校以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为契机,通过不断强化理念、健全制度、加大投入力度、完善管理环节,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校领导班子始终将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质量作为中心工作来抓,党委会、理事会、校长办公会围绕人才培养思路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投入与条件保障、学科专业建设、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以及教学运行中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专题研究20余次;每月召开教学工作例会;校领导坚持学期初、学期中检查教学工作;深入课堂听课评课;坚持每月一次领导接待日制度,听取师生对教育教学、学习、生活的意见和建议。学校召开了2021年教学工作会议,深入开展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引导教职员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研究制定、修订了《西安交通工程学院2022年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指导性意见》《西安交通工程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方案》《西安交通工程学院教学经费使用管理办法》《西安交通工程学院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活动实施方案》等。

学校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加强产学研合作,建设了省级轨道交通未来产业创新研究院,组建了用友新道数智商科产业学院、京东智能供应链产业学院;鼓励教师积极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教师的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都有较大提升,有力反哺了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学校按照教学运行优先、教学基本建设优先、教师专业能力提升优先、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优先的“四优先”原则,学校牢固树立教学投入的优先地位,优先保证教学经费需求,在加强师资队伍和实验室建设等投入的同时,不断增加教学经费的投入。近三年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经费投入持续增长,保证了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

(二)学科专业设置情况

学校设有10个教学单位,拥有本科专业20个,涵盖工学、管理学、教育学和艺术学4个学科门类,其中工学专业13个,占比65.00%管理学专业5个,占比25.00%艺术学专业1个,占比5.00%教育学专业1个,占比5.00%,初步形成了以工学为主,以轨道交通类专业为龙头,轨道交通、电信息、人文与管理3大学科专业群建设为重点的,多学科相互支撑和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三)在校生规模

目前学校在校本科生总规模为9217人,普通高职(含五年制专科)3534人,其他学生(高职扩招和中职生)3520人,折合学生数13274人,本科生数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71.22%。

(四)本科生生源质量

2022年,学校面向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招生,计划招生3069人,实际录取2980人,录取率为97.10%,实际报到率是88.42%。

学校生源结构进一步优化,生源质量稳步提升。录取分数高出当地提档线45-75分的有黑龙江省、辽宁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出当地提档线30-45分的省份有陕西省、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山西省、吉林省、山东省、河南省。具体情况详见下表1。

 

表1 生源情况

省份

批次

招生类型

录取数(人)

批次最低控制线(分)

当年录取平均分数(分)

平均分与控制线差值

河北省

本科批招生

物理

6

430.0

459.8

29.8

河北省

本科批招生

历史

3

443.0

470.5

27.5

山西省

第二批次招生B

文科

10

409.0

439.5

30.5

山西省

第二批次招生B

理科

24

373.0

404.85

31.85

内蒙古自治区

第二批次招生A

文科

2

366.0

398.5

32.5

内蒙古自治区

第二批次招生A

理科

13

323.0

337.3

14.3

辽宁省

本科批招生

物理

5

362.0

435.0

73.0

吉林省

第二批次招生A

理科

5

327.0

362.6

35.6

黑龙江省

第二批次招生A

理科

3

308.0

357.7

49.7

浙江省

本科批招生

不分文理

3

497.0

516.3

19.3

安徽省

第二批次招生A

文科

4

480.0

496.0

16.0

安徽省

第二批次招生A

理科

19

435.0

458.9

23.9

江西省

第二批次招生A

文科

18

472.0

490.86

18.86

江西省

第二批次招生A

理科

48

440.0

453.5

13.5

山东省

本科批招生

不分文理

17

437.0

468.72

31.72

河南省

第二批次招生A

文科

30

445.0

463.52

18.52

河南省

第二批次招生A

理科

87

405.0

436.5

31.5

湖北省

本科批招生

物理

5

409.0

430.8

21.8

湖南省

本科批招生

物理

30

414.0

438.7

24.7

湖南省

本科批招生

历史

7

451.0

471.75

20.75

广西壮族自治区

第二批次招生A

文科

10

421.0

435.08

14.08

广西壮族自治区

第二批次招生A

理科

16

343.0

372.7

29.7

四川省

第二批次招生A

文科

10

466.0

487.4

21.4

四川省

第二批次招生A

理科

22

426.0

455.39

29.39

贵州省

第二批次招生A

文科

5

471.0

479.1

8.1

贵州省

第二批次招生A

理科

6

360.0

377.4

17.4

云南省

第二批次招生A

文科

4

505.0

522.25

17.25

云南省

第二批次招生A

理科

6

430.0

456.2

26.2

陕西省

第二批次招生A

文科

223

400.0

428.8

28.8

陕西省

第二批次招生A

理科

1258

344.0

377.2

33.2

甘肃省

第二批次招生A

文科

15

425.0

441.16

16.16

甘肃省

第二批次招生A

理科

34

345.0

376.8

31.8

青海省

第二批次招生A

文科

4

370.0

393.35

23.35

青海省

第二批次招生A

理科

12

308.0

331.7

23.7

宁夏回族自治区

第二批次招生A

文科

3

425.0

450.95

25.95

宁夏回族自治区

第二批次招生A

理科

4

350.0

370.1

20.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第二批次招生A

文科

8

344.0

364.3

20.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第二批次招生A

理科

22

290.0

339.02

49.02



二、师资队伍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自有专任教师606人、外聘教师93人,其中外聘教师中聘期两年(含两年)以上39人,聘期1-253人,不满一年1人,折合教师总数为671.5(按民办学校计)人。

按民办院校合格评估标准计算,生师比为19.77:1。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173人,占自有专任教师的比例为28.55%;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187人,占自有专任教师的比例为30.86%;具有研究生学位(硕士和博士)的专任教师494人,占自有专任教师的比例为81.52%。具体情况详见下表2

 

表2 近两学年教师总数

 

专任教师数

外聘教师数

折合教师总数

生师比

本学年

606

93

671.5

19.77

上学年

540

72

585.0

24.69


教师队伍职称、学位、年龄的结构详见表3。

 

表3 教师队伍职称、学位、年龄结构

项目

专任教师

外聘教师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总计

606

/

93

/

职称

正高级

10

1.65

29

31.18

其中教授

10

1.65

29

31.18

副高级

177

29.21

43

46.24

其中副教授

158

26.07

29

31.18

中级

200

33.00

21

22.58

其中讲师

172

28.38

13

13.98

初级

107

17.66

0

0.00

其中助教

97

16.01

0

0.00

未评级

112

18.48

0

0.00

最高学位

博士

2

0.33

13

13.98

硕士

492

81.19

27

29.03

学士

107

17.66

41

44.09

无学位

5

0.83

12

12.90

年龄

35岁及以下

430

70.96

3

3.23

36-45岁

154

25.41

12

12.90

46-55岁

22

3.63

18

19.35

56岁及以上

0

0.00

60

64.52

学校目前有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1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校级教学名师15人。

学校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以及人才工作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以师德师风建设为核心,以素质能力提升为主线,以增加数量优化结构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提高地位待遇为保障,紧紧围绕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高校的目标,努力建成一支数量充足、相对稳定、结构合理、水平较高、具有较强的教学、实践、科研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为学校综合实力提升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学校坚持“引进、培养、稳定”相结合,以增加数量和优化结构为抓手,突出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采取多项措施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健全管理制度,形成长效机制

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境外联合培养硕(博)士项目的实施办法》《助教工作制度实施办法》《关于提高青年教师学历层次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完善了《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管理办法(试行)》《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实施办法》《“师型”教师认定及管理办法》,修订了《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文件,从政策上为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保证。

2.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优良风尚基本形成

了《关于进一步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细则》《学术道德行为规范与管理办法》《教师师德师风考核办法》等系列文件,将师德师风建设贯穿到师资管理和教学环节的各个方面,严格执行并纳入考核。实行考核、评优、职称晋升“师德一票否决制”,对违反师德行为按有关规定及时进行处,严肃整治学术不正之风和教师违纪违规现象。

学校把师德师风教育落实在新教师的岗前培训、青年教师培训班等工作中。编印了《师德师风建设学习读本》,组织开展“厚植弘扬师德风尚,做新时代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专题培训及“不忘初心、立德树人”师德师风演讲比赛活动,举办师德师风专题研讨会,有效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促进教育教学能力提升。

广大教师能够遵守学术道德规范,从严执教,严谨治学,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涌现出任小文、常在斌、宋建业等一批爱岗敬业、师德高尚、师风优良的先进典型。通过各类评选活动,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全体教师争先进、创优秀,并有效发挥和利用校内宣传媒体的作用,通过校报、广播、网络和橱窗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营造良好的师德建设氛围。

3.校院两级管理,促进教师发展 

学校将教师队伍建设纳入校院两级年度考核目标,将教师招聘、培训、职称晋升、聘期考核的权限和任务交给二级学院(部),共同引导教师发展。通过落实校院两级管理改革措施,保障二级学院(部)在资源调配中的责权利统一,调动二级学院(部)的积极性,加强二级学院(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把教师队伍建设成效作为对各二级学院(部)领导任期考核的重要内容。

4.优化激励机制,稳定教师队伍

进一步优化激励政策导向,为体现重视教学,办学以教师为本的理念,学校不断修订完善《教职工收入分配方案》,收入分配制度向一线教师倾斜。实行学位津贴和岗位津贴制度;对博士学位教师和高层次人才实行年薪制或协议工资制;提高了教师基本工资标准,加大了绩效工资比重。通过绩效考核正确评价教的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建立贡献与收入相对等的待遇保障机制,使各类人才得到应有的待遇。制定《教师教学工作奖励办法》和《科研奖励暂行办法》,通过设立优秀教学成果奖和科研成果奖等措施,引导、激励教师积极投入教学工作。

5.严格考核评价,激发内在动力

制订《教职工绩效考核办法(修订)》《教职工年度考核办法》《课程考核工作规程》《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办法》等文件,实行日常考核与年度考核结合,学生评教、督导评教、院部综合评价等多种形式结合充分发挥评价体系对教师发展的导向作用,将教师评价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职务聘任、分配激励的重要依据。

6.搭建培养平台,提升专业水平

(1)建立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制度,每年都对新进人员进行师德师风、教学理论、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培训。

(2)举办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专题讲座,参加教育部及教育厅组织的各种专项及课程培训,教师整体综合素质及教学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3)发挥导师的“传帮带”作用。实施青年教师培养导师制和助教制,为青年教师配备导师,对其进行“一对一”式的培养,帮助青年教师不断提高专业教学水平。

(4)实施“青年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培养计划”。鼓励、支持青年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提升学历层次。

(5)借助教育部网培中心优质学习资源和科学的管理平台,搭建“西安交通工程学院教师在线学习中心”。

(6)举办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微课竞赛和课堂创新大赛活动。

(7)加强教学团队建设,重视专业带头人培养。学校制定了《高层次人才遴选与管理办法》《专业负责人管理办法》《课程负责人遴选及管理办法》《关于提高青年教师学历层次的实施意见》等制度,从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建设一批富有创新意识的优秀教学团队,学校实施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中青年学术骨干等高层次人才建设工程。


7.加强“双师”培训,适应“应用型”办学定位

加强与企业合作,建立教师实践进修的培训制度。坚持“中兴模式”引领,构建校企协同合作育人模式。通过“聘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选派专业教师去企业,聘请企业高管、高级技术人员来校指导实践教学、兼职授课、举办讲座、开设论坛。

8.建立校外兼职教师和专家团队

加强外聘教师队伍的聘任与管理,出台有《外聘教师管理办法》《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管理办法》,通过建立外聘教师资源库,提高课时酬金,长期聘用的外聘教师享受与自有专任教师同等福利待遇等措施,增强外聘教师对学校的认可度,吸引并稳定高水平外聘教师。现有外聘教师中高级职称占比77%以上,有多人具有双师素质的企业工作经历和背景。高职称、高学历具有双师素质的外聘教师对自有教师队伍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双师型”结构的不足进行了有效的补充。

9.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的经费保障力度

学校设立师资队伍建设专项资金,并将其纳入每年的经费预算﹐保证师资队伍建设计划的实施。一是高层次人才引进专项经费,吸引高层次人才来我校工作。二是教师培养培训专项经费,包括青年教师导师制和专业实践锻炼经费;青年教师学历提升培养经费;中青年教师能力提升培养经费;教师外出短期进修培养经费;教师科研奖励经费;“双师型”教师培养经费;青年骨干教师培养经费;专业负责人、专业〈学科)带头人和教学骨干培养经费;聘用校外兼职教师和校外专家的经费等。

经过努力,教师队伍规模结构趋于合理,培养规格层次明显提升,整体素质能力显著提高,教师教育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二)本科主讲教师情况

本学年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551,占总课程门数的59.83%;课程门次数为1642,占开课总门次的41.34%

正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118,占总课程门数的12.81%;课程门次数为242,占开课总门次的6.09%。其中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118,占总课程门数的12.81%;课程门次数为242,占开课总门次的6.09%

副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485,占总课程门数的52.66%;课程门次数为1424,占开课总门次的35.85%。其中副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436,占总课程门数的47.34%;课程门次数为1248,占开课总门次的31.42%

承担本科教学的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有16人,以我校具有教授职称教师24人计,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比例为66.67%.

我校有省级教学名师3人,本学年主讲本科课程的省级教学名师2人,占比为66.67%

(三)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牢固树立教学质量的首要地位,教学投入的优先地位,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的观念。在资金投入上加大教学经费和人才培养的投入,优化配置各种教育资源,加快内涵建设,提高质量,更好的发挥教学经费的使用效益。

教学经费优先安排,切实把教学工作作为经费投入重点,加大对教学经费投入力度,并保证教学日常运行支出逐年有所增长。2021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3210.72万元,占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与学费收入之和的13.85%,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2418.80元;为强化专业建设,推动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科实验经费支出为256万元;本科实习经费支出为325.24万元。

(四)教学设施应用情况

1.教学用房

根据2022年统计,学校总占地面积37.66万m2,产权占地面积为33.53万m2,学校总建筑面积为28.62万m2

学校现有教学行政用房面积(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行政办公用房)共177772.93m2,其中教室面积51966.43m2(含智慧教室面积821.6m2),实验室及实习场所面积40153.74m2。拥有体育馆面积13387.07m2。拥有运动场面积39619.8m2

按全日制在校生12941人算,生均学校占地面积为29.10(m2/生),生均建筑面积为22.12(m2/生),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为13.74(m2/生),生均实验、实习场所面积3.10(m2/生),生均体育馆面积1.03(m2/生),生均运动场面积3.06(m2/生)。具体情况详见下表4


 

4 各生均面积详细情况

类别

总面积(平方米)

生均面积(平方米)

占地面积

376621.84

29.10

建筑面积

286236.94

22.12

教学行政用房面积

177772.93

13.74

实验、实习场所面积

40153.74

3.10

体育馆面积

13387.07

1.03

运动场面积

39619.8

3.06

 

2.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与教学实验室

学校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13088.30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9860.10元。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2394.05万元,新增值达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的22.39%。

本科教学实验仪器设备6100台(套),合计总值9792.74万元,其中单价10万元以上的实验仪器设备151台(套),总值5595.15万元

学校有省部级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3个。

3.图书馆及图书资源

截至2022年9月,学校拥有图书馆1个,图书馆总面积达20707.45平方米,阅览室座位数3132个。图书馆拥有中外文纸质图书982175册,订阅中外文报期刊1176种;电子图书98.7万种,电子期刊21.01万册,学位论文163.48万册,音视频90603小时。生均纸质图书73.99册,当年新增111375册年生均新增图书量8.39册。采购拥有中国知网、超星电子图书、万方期刊、维普科技期刊、数图多媒体视频课程、新东方考研英语视听数据库等28个数字资源数据库,协议引进用数据库12个。其中,自建基于学校专业特色,覆盖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成果的《交通工程学术研究数据库》1个。馆藏文献资源不断丰富。各项指标基本达到了教育部合格评估标准,能够保障本科教学、科研及学科建设的基本需求。

图书馆通过构建与教务处、学生处等基于学风建设的互动协调机制,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推广活动和文献资源使用培训服务等多措并举,提高图书馆文献资源利用率。接待读者41万人次,图书流通量达到18.03万册,年生均图书借阅量13.93册,电子资源访问量12.81万次电子资源下载量6.61万篇次。


4.信息资源及其应用情况

目前学校网络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建成了核心万兆的标准化主机房,实现了有线、无线网络全校覆盖的高速校园网络。校园网出口带宽21.1Gbps。截止2022年6月,校园网建成有线信息点3657个、无线AP共计1508个,形成了万兆骨干到楼宇、千兆到楼层、百兆交换到桌面的网络结构,全网设备支持新一代IPV6网络技术标准。

学校建设实施了用于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和为师生提供服务的教务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一站式服务大厅等系统。疫情期间校园网为线上教学提供了网络保障。

为了确保校园网的安全可靠运行,学校制定了《西安交通工程学院信息化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西安交通工程学院校园网管理使用制度》《西安交通工程学院网络安全应急预案》等规章制度。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20个,涵盖工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其中工学专业13个、管理学专业5个、艺术学专业1个、教育学专业1个,基本形成了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轨道行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专业体系。学校着力构建以交通运输、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轨道交通电气与控制为代表的轨道交通类专业群;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为代表的电气工程类专业群;以学前教育、音乐学、财务管理为代表的人文与管理类专业群,专业群与行业地方产业链对接紧密,专业特色日益凸显,专业结构渐趋合理。2022年,学校获批通信工程、财务管理2个省级一流专业,截止目前,学校共获批6个省级一流专业。2021年,学校继续开展校级一流专业建设与培育,新增土木工程、物联网工程和电子商务3个校级一流专业建设项目,基本形成以一流专业建设为牵引、优势专业建设为支撑,特色专业建设为导向的专业建设格局。并在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组织并开展了2017、2018年3个新设本科专业(土木工程、电子商务、电子信息工程)的检查工作,通过检查和整改,改善并提升了新设专业的办学条件和内涵。学校修订了《本科专业负责人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专业负责人的工作职责,并配备了20个专业负责人,全部具有高级职称,其中获得博士学位的3人,所占比例为15%。

(二)课程建设

学校高度重视课程建设,坚持“以一流课程建设为引导,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支撑,以达标课程建设为底线、网络课程为辅助”的课程建设思路,同时针对青年教师占比高、教学经验不足的现状,实施“课程资源建设+课堂教学改革+教学能力提升”递进目标下的“一师一优课”建设工程,形成“达标+精品+一流”各类型同步推进、各批次稳步实施、团队建设、个人提升与课程改革相得益彰的课程建设新格局。2021-2022学年学校获批省级一流课程5门,截止目前,学校共有省级一流课程9门,《4G移动通信原理》《高等数学》等多门省级一流课程已在线开放运行4轮。本学年学校立项建设校级一流课程26门、精品课程9门、重点课程11门、结题验收“一师一优课”36门。并继续大力推进教学信息化建设。与学堂在线、智慧树、超星公司合作建设MOOC 11门,在建SPOC 237门,同步搭建校内泛雅在线课程平台,为学生开展线上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2021-2022学年,学校按照“人文社科、自然科学、艺术体育、创新创业”四大门类分类要求,先后开设98门线下选修课程和301门线上尔雅课程,有效地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按照“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学校在2021-2022学年有计划地修订课程教学大纲,着力开展了线上教学资源、自编教材、课件和案例集等课程资源建设,同时积极引导广大教师开展探究式、项目式、案例式、混合式、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创新,注重课程建设的过程管理,稳步推进课程建设,有效地推动了全校课程建设水平的整体提高。

(三)教材建设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高度重视教材建设与管理。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年教务处组织开展了学校教材立项工作,宋建业教授的《铁路行车组织》等16个项目为校级教材立项建设项目,赵鲲鹏老师的《电子商务概论》等三部教材作为培育项目。同时也开展校级优秀教材评选工作,组织校内专家对我校2019年以来出版的15部教材进行评选,其中任小文老师的《电机与拖动基础》等三部教材为本年度校级优秀教材。2021-2022学年学校各专业使用马工程教材选用率为100%,两课教材以及时事报告教材均选用了高等教育出版社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时事报告杂志社出版的统编教材。2021-2022学年教务处组织对本科各专业使用的407种教材进行了质量评价,本次质量评价分为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两部分,下发教材选用质量评价调查表2100份,收回1900份,教材使用学生综合满意度94.43%。


(四)实践教学

1.实验教学

学校规范实践教学管理,确保实验开出率达到97.56%;2021-2022学年本科生开设实验的专业课程共计358门,其中独立设置的专业实验课程163门、“三性”实验项目397项,开放性实验项目88项;学校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2021-2022学年,学校完成新建实验室15个、扩建实验室7个。现已建成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7个校级实验教学中心,学校现有的7个实验教学中心,共涵盖实验实训室135个,其中基础实验室29个,专业实验室61个,实训场所42个,重点实验室2个(轨道交通工程先进材料研发实验室、轨道交通工程防护减灾实验室),科研实验室1个(冻融实验室)。具体情况详见下表5

 

5 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占比一览表

序号

专业名称

优势

(一流)

专业

专业

设置

时间

总学时

总学分

其中

其中

实践教学环节学分所占比例(%)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学分

课内教学学分

实验教学学分

课外科技活动学分

创新创业

教育学分

1

交通运输

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2014

2498.0

179.5

34.0

125.5

18.0

2.0

6.0

28.97

2

通信工程

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2014

2582.0

177.0

26.5

118.5

30.0

2.0

6.0

31.92

3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2014

2546.0

177.5

29.5

123.5

22.5

2.0

6.0

29.3

4

交通工程

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2015

2486.0

178.5

32.0

123.75

20.75

2.0

6.0

29.55

5

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

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2015

2602.0

178.0

26.5

124.5

25.0

2.0

6.0

28.93

6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2015

2598.0

180.0

28.5

126.0

23.5

2.0

6.0

28.89

7

车辆工程

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2016

2582.0

180.0

29.5

125.0

23.5

2.0

6.0

29.44

8

物联网工程

--

2016

2670.0

178.5

23.5

118.0

35.0

2.0

6.0

32.77

9

工程造价

--

2016

2430.0

171.0

28.0

121.0

20.0

2.0

6.0

28.07

10

物流管理

--

2016

2470.0

175.0

29.5

129.5

14.0

2.0

6.0

24.86

11

土木工程

--

2017

2526.0

180.0

33.0

125.75

19.25

2.0

6.0

29.03

12

财务管理

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2017

2422.0

172.0

29.5

125.5

15.0

2.0

6.0

25.87

13

电子信息工程

--

2018

2590.0

176.5

25.5

121.5

27.5

2.0

6.0

30.03

14

电子商务

--

2018

2494.0

174.5

27.5

125.5

19.5

2.0

6.0

26.93

15

轨道交通电气与控制

--

2019

2506.0

177.0

31.5

119.5

24.0

2.0

6.0

31.36

16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

2019

2446.0

174.0

22.5

119.0

30.5

2.0

6.0

30.46

17

学前教育

--

2019

2310.0

165.0

28.0

101.0

34.0

2.0

6.0

37.58

18

音乐学

--

2017

2390.0

169.0

25.0

117.0

25.0

2.0

6.0

29.59

19

铁道工程

--

2020

2494.0

178.0

33.0

124.5

18.5

2.0

6.0

28.93

20

机器人

工程

--

2021

2594.0

179.5

28.5

124.5

24.5

2.0

6.0

29.53


2.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学校高度重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严格、规范,措施得力,质量较好。2022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总体良好。74.63%以上的题目都具有社会实践或工程实践背景,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基本达到本科培养方案中对学生水平和能力的考核要求;指导教师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人数比例约占52.31%,平均每位教师指导学生人数为5人。超过90%以上的选题来源学院指导教师命题范围选题;选题具有一定的深度与宽度,工作量饱满,使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时完成。2022年6月,教务处组织开展了2022届毕业设计作品展,参加本次校级毕业设计作品展的作品共有84件,全部为各二级学院评选出的优秀作品,占毕业设计总数的5.61%。为强化质量意识,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水平,培养具有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组织专家教授,对我校2022届本科毕业设计作品进行现场评审,共评选出优秀作品41件。

3.实习与教学实践基地

为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满足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求,学校在2021-2022学年持续加大实习经费投入,严格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安排实习教学环节,规范各专业的生产实习过程,强化检查指导和质量评价,严格做好实习计划的制定、导师选派、实习考核、实习报告等工作,全过程加强对实习工作的质量监控。为保障实习质量,学校持续加大实习经费投入,工科类实习经费生均400元,文科类实习经费生均300元。2021年度全校各专业新建校外实习基地22个,截止2022年7月,共建设校外实习基地180个,其中特色实习基地20余个,基本能够满足实习教学需求。同时,为加强校企(地)合作协同育人,2021-2022学年,学校先后与凤县灵官峡宝成铁路纪念馆等20家单位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开展认知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各项实践教学活动。本学年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共接纳实习学生7280人次。建立实习指导教师选拔机制,一方面柔性聘请35名具有生产一线工作经验的企业员工担任实习导师,另一方面采用校内专业指导教师与实习单位优秀实践指导教师相结合的方式,落实实习指导的“双导师”制,全程指导学生实习实训,保证了实习实训质量,学生实际岗位工作适应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学生动手实际操作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受到实习单位的一致好评。

(五)开设课程门数及选修课程开设情况

2021-2022学年,学校共开设课程1213门(含网络课程),其中本科生公共必修课53门、公共选修课(线下)66门、专业课803门、公共选修课(线上)291门,课程总门次共计4264门次。学校各专业平均开设课程60.65门,其中公共课20.55门,专业课40.15门;各专业平均总学时2511.8,其中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学时分别为2019.3492.5。

2021-2022学年,学校开设线下公选课共计98门次,选课人数达到5460人次线上公共选修课选课人数达到17527人次。

(六)课堂教学规模

2021-2022学年,公共必修课31-60人授课比例为84.09%,比上学年提高了约5.05个百分点;专业课小班授课比例为30人以下规模占比14.22%,比上学年提高了约6.81个百分点,专业课31-60人中等班额授课比例为76.09%,比上学年增长约7.11个百分点。具体情况详见下表6


 

6 2021-2022学年本科生课堂教学规模一览表

课程类别

课程门次数

课程规模

30人及以下

课程门次数

31-60人课程门次数

61-90人课程门次数

90人以上

课程门次数

专业课

2088

290

1592

206

0

公共必修课

1666

172

1401

81

12

公共选修课

136

12

87

16

21

 

(七)课堂教学质量提升

“以学生为中心”“学习成果导向”理念为引领,以课堂教学质量提升为主题,教务处在2021-2022学年开展了“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年”活动,召开了质量提升年活动启动会,通过培训、听课、观摩、自查、竞赛等方式,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全面考核、摸底,“树典型、带中间、抓新手”,切实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完成了教学质量提升年活动教师教学手册的汇编工作,并面向全校教师开展“课堂教学创新”“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课程思政”等多类型的教学比赛活动,通过活动,激励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积极钻研教学,提高了我校教师教学水平,达到教师教学水平人人过关。其中,陕西省省第四届课堂教学创新大赛,我校中兴通讯学院孙媛老师获省级三等奖。陕西省2022年度思政课“大练兵”活动,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刘晓航老师获省级思政课教学能手称号。陕西省本科高校工程训练教师教学能力竞赛,我校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贾雄伟老师获省级比赛一等奖,被推荐参加国赛,获国赛优秀奖。

(八)创新创业教育

学校开设创新创业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牵头单位。学院现有教师12人(自有教师9人,兼职教师2人,外聘教师1人),教学管理人员2人。教师队伍中副教授1人,讲师7人,助教4人,硕士学位10人,学士学位2人。

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平台)1个,众创空间1个。在2021-2022学年,立项《基于实践能力提升的创新创业课程教学研究与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挑战杯”大学生竞赛活动组织管理模式研究与实践》和《OBE理念下应用型高校创新》3个教学改革项目,目前2个项目均已提交结题成果,1项研究正在有序开展中;《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立项校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立项校级教学团队建设项目;参加陕西省教育厅金课推选一项;获批教育部“十四五”教育科研规划全国重点课题2项。

本学年学校共立项建设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6个(其中创新5个,创业1个),省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46个(其中创新42个,创业4个)。

(九)教学改革

学校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坚持“项目引领、问题导向、强化应用”的总体改革思路,2021年度,学校立项省部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7项;同时根据《西安交通工程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管理办法》文件要求,组织开展了2021年度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申报立项工作,立项校级教改重点项目13项、一般项目42项、青年项目36项;为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促进学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工作深入开展,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在2022年5月开展一批校级教学改革研究规划项目申报与立项工作,立项人才培养专项20项、课程专项6项、其他项目6项,同年结题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33项。

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学校引导和鼓励广大教师坚持以优化课程内容为重点、以创新教学方法手段为突破,持续改进课堂教学效果。广大教师积极主动根据专业、课程特点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积极探索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摒弃“灌输式”教学,推行探究式、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案例式、教学,广泛运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合作式学习法等教学方法。校级教改项目中20%以上为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项目,通过教改项目立项办法,保证了有计划、有主题、有目标地开展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课程考核改革方面,学校持续推进适应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课程过程性考核,修定了《西安交通工程学院课程平时成绩管理规定》,要求各专业按照课程特点按类制定课程平时成绩考核方案,其考核重点应注重学生能力与素质,考核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课堂考勤、课堂讨论、课堂互动、随堂测验、课后作业、课程论文等内容。过程性考核使课堂互动更加踊跃,作业优秀率和课堂学习效果显著提升,同时也促进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改进与创新。本学年,学校依托超星泛雅教学平台实施部分课程的线上考核,学生反映良好,考核效率较高。具体情况详见下表7

 

7  2021年我校教师主持省级及以上本科教学工程(质量工程)项目情况

项目类型

国家级(教育部)项目数

省部级项目数

总数

其他项目

1

6

7

线下一流课程

0

5

5


(十)科研反哺教学

学校实施科研兴校战略,注重制度建设、学科建设和平台建设。着力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整合学科队伍、凝炼学科方向、搭建学科平台、培育学科特色。2021年获批西安市火车侠众创空间,2022年又成功获批陕西高校未来产业创新研究院,该院下设智能机器人研发中心、智能运维管理研究所、智能交互及智能连接技术研究所、绿色建造研究所、轨道交通智能制造研究所及铁路文化研究中心。随着科研工作和人才队伍创新水平的进一步提升,2022年9月再次获批陕西省高校青年创新团队,使我校形成了1个省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和1个创新平台这样一个完整的基础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体系学校还建有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通信与信息系统、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等3个重点学科;以及数理与计算科学研究所;城市轨道交通绿色建造、轨道交通车载储能系统优化配置与能量管理、轨道交通信息技术、智能交通运维系统等4个工程中心。

近三年来共承担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国家特色项目、教育部产学研项目、陕西省青年基金项目、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项目、陕西省体育局项目、陕西省教科院项目及陕西省社科联各类项目等102项;参与国家项目10项;横向课题30项,经费达700余万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200余篇,其中被SCI、SSCI、EI、CSSCI收录210篇;核心论文532篇,获国家专利200余件,其中发明专利8件;出版著作16部。进一步探索产教融合发展,提升教师科研能力,将教师在科研成果中的新发现、新技术、新方案、新方法导入实践课堂教学或实验教学中,从而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质量水平,提高了学生掌握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理论知识的理解及领悟程度,达到了科研反哺教学,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四、专业能力培养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特色

对标《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指南》等文件,学校在2021-2022学年制定了《关于修订2022级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性指导意见》,贯彻OBE教育理念,按照“反向设计、正向施工”的原则,依据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专业特点和就业岗位能力需求,广泛听取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意见建议,合理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并根据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构建课程体系。在2022级本科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中进一步细化了毕业要求,优化了课程体系结构,强化了实践能力培养。培养方案有机融合了思想政治、专业知识、专业实践能力、人文艺术、创新创业、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体现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支撑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实践锻炼”五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具体情况详见下表8

 

8 各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描述一览表

专业名称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交通运输

本专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立足陕西、服务西部、辐射全国的具有轨道交通行业特点,旨在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需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交通运输专业的基本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在铁路运输、城市轨道交通及相关行业从事运输组织、生产、调度指挥、经营管理、规划设计等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本专业致力于培养能适应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统一,培养具备机械设计、机械制造、自动化方面基础知识、理论及应用能力;具备机械零部件的设计、制造以及机械装备维护、维修、应用及运行管理的实践能力;具有一定从事科学研究、科技服务和组织管理方面的实际工作能力,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立足陕西、面向西部、服务全国、政治可靠、专业过硬,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具备较强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车辆工程

本专业是培养立足陕西、面向西部、辐射全国的具有轨道交通行业特点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掌握轨道交通车辆装备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具备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在轨道交通领域从事轨道交通车辆装备设计、零部件制造、运用维护、装备检修及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具有“道钉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本专业是培养立足陕西、服务西部、辐射全国的具有轨道交通行业特点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掌握扎实的电气工程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电子技术、自动控制、信息处理、计算机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在工业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电力、电力电子、建筑电气、智能化控制、电子与计算机等技术领域从事工程设计与施工、系统分析与运行、研制开发、经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轨道交通电气与控制

本专业旨在培养立足陕西、服务西部、辐射全国的具有轨道交通行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和专业素养,掌握轨道交通电气与控制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在轨道交通牵引供电、牵引传动、电气设备控制、轨道交通电气设备制造、工业自动化等领域,从事工程设计、生产制造、安装调试、维护保养、施工组织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

本专业旨在培养立足陕西、服务西部、辐射全国的轨道交通行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在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领域及相关行业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运行维护和运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机器人工程

本专业是培养立足陕西、服务西部、辐射全国的具有机器人工程行业特点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工业机器人工程领域专业基础知识,具备解决智能控制、机器人驱动、程序编制与调试、位置检测等故障的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能在工业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系统、智能制造与服务等相关领域从事机器人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系统运行与维护和工程应用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通信工程

本专业旨在培养立足陕西、服务西部、辐射全国的具有轨道交通行业特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数理、人文和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具备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能在电信网络工程建设、通信系统运营以及通信设备制造、系统集成与轨道交通通信专网等领域,以交付体系和运维体系岗位需求为主,以市场体系(售前技术支持)和研发体系(产品测试)为辅的工程技术服务及项目管理等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物联网工程

本专业是培养立足陕西、服务西部在数字信息处理行业具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物联网嵌入式开发、物联网系统集成与管理和物联网应用开发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具备信息获取、传递、处理及应用等方面的能力,能在物联网架构、网络协议、无线传感网、物联网应用等技术领域,从事物联网工程设计、测试、维护、管理和服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电子信息工程

本专业立足陕西、服务西部、辐射全国,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具有轨道交通行业特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应用电子技术和信号与信息处理基础知识及实验技能,具有应用、创新、沟通及协作能力,能在电子工程、信息技术、嵌入式智能产品制造等领域从事设计、开发、运维或管理等工作,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立足陕西、服务西部,旨在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轨道交通行业特点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管理学与大数据应用基础理论、技术和应用知识,以及信息与管理相关技术知识,具备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具备运用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对轨道交通大数据应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和组织实施的能力,能承担轨道交通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相关工作的、满足现代管理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土木工程

本专业面向土木建筑行业发展需求,立足陕西、服务西部、辐射全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相关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土木工程学科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和专业实践能力,能在房屋建筑、道路与桥梁等相关领域从事设计、施工、检测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交通工程

本专业旨在培养适应道路交通行业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立足陕西、面向西部、辐射全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人文社科素养、交通工程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系统掌握交通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实践技能;具备交通工程专业核心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能在道路交通领域相关行业从事交通规划、勘测设计、工程施工及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工程造价

本专业面向工程造价行业需求,培养立足陕西、服务西部、辐射全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工程造价管理理论、方法与手段,具备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在工程造价相关领域从事项目投资分析、招标投标、造价管理与控制等工作,能够解决全过程造价管理问题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铁道工程

本专业旨在培养立足陕西、服务西部、辐射全国,具有轨道交通行业特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铁道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核心专业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具备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在铁道工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及相关行业领域从事规划、勘测、设计、施工、运维、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财务管理

本专业培养立足陕西、服务西部、辐射全国,适应数智化时代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背景下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对财务人才的需求,掌握会计、财务管理和金融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新技术知识,具备扎实的数据分析和解决财务、金融问题的专业能力、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在交通运输行业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会计核算、财务分析、金融管理、数据处理与决策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物流管理

本专业立足陕西、面向西部、服务全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等基础知识,掌握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术,具备物流实务运作能力,能在各类生产企业、流通企业、物流企业、事业单位和政府机构从事采购、仓储、运输、配送、供应链管理等运营管理工作或在货运代理企业、报关报检企业、外贸企业从事物流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电子商务

本专业旨在培养面向适应电子商务行业发展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立足陕西、面向西部、服务全国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电子商务专业理论和技能,具有良好的思想思想素质、人文社会素质、电子商务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计算机与网络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电子商务应用和实践能力,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能在企业和事业单位从事电子商务分析、设计和运营工作或从事电子商务系统的维护与管理、自主创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前教育

本专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四有好老师”为培养标准,秉持“教育有思想、教学有特色、做人有品位”的育人理念,立足陕西,面向西部,辐射全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人诚实,作风朴实,基础扎实,具备坚定的职业信念和良好师德修养,科学的学前教育理念、扎实的学前教育理论知识,较强的保教实践和反思能力,能在幼儿园、早教机构、幼教管理等机构从事保育、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音乐学

本专业是培养立足陕西、服务西部、辐射全国,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思想品德优、专业基础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职业适应快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较好的专业认同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音乐学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备一定的音乐技能和较强的音乐教育教学能力,能够胜任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课外音乐活动、课余音乐训练与比赛的组织和班主任管理等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的小学音乐教师。同时培养面向社会文艺团体、艺术中心、文化馆等相关部门从事表演及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按照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总目标,积极构建与之相匹配的课程体系。2021-2022学年,学校启动了2022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在2022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按照“平台+模块”的总体框架,构建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创新创业和综合素质拓展五大课程平台。平台由公共必修、公共选修、学科基础、专业核心、专业方向、专业选修、专业实验等课程模块组成。在实践教育平台中通过专业实验、课程设计、集中实训、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六环节,构建了“全过程、递进式、模块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工科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平均占比达30.96%,人文社科类专业实践学分平均占比29.49%。学生利用第二课堂开展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培育与孵化等实践教育活动,并通过《本科生第二课堂实践与创新活动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实现了创新创业育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有机融合,取得了较好的培养效果。

(三)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学校建立了党委工作与行政工作协同,德育课程与专业课程协同,文化育人与实践育人协同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以思政课为主渠道,以课程思政为着力点, 以学生工作为抓手,形成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新局面。坚持立德树人,发挥思政课协同育人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

1.创新思政教育形式

把思政教育当作“立德树人”首要任务。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先后出台《西安交通工程学院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我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建立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团齐抓共管、各单位密切配合、全体员工积极参与的思政育人体系与“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深化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贯彻OBE教育理念,探索“翻转课堂”、案例教学法、专题式教学法等方法;创新实践教学形式,通过主题手抄报、专题讲座、影视教育、实地参观等活动提升实践教学效果;制定了《马克思主义学院长线式实践教学实施方案》,梳理出一部分有价值且适合学生做长线式研究的问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创新网络教育形式,充分利用陕西高校网络思政工作中心、陕西大学生在线等网络教育平台,推进网络思政建设;利用公众号、腾讯会议、微信群、QQ群等拓宽思政教育渠道;依托陕西红色文化资源和校史馆、铁路文化馆、红色文化长廊、中国传统文化长廊等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扎实推进“青马工程”,充分发挥“新青年思享社”等社团在青年学生中的引领作用;不断优化思政课程体系,在开好六门主干课程的基础上,打造“四史”教育为核心的思政类选修课程体系(共18门)。及时将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融入教学内容,重点强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程进头脑;充分利用“学习强国”“超星学习通”“中国大学MOOC”“智慧树”等学习平台,丰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法治教育、劳动教育、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公共卫生安全教育等方面内容的全面融入。

高度重视课程思政教育工作,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与教学副校长任双组长的领导工作小组,出台了专门文件。多次组织专题培训与讲座,组织校级竞赛,建成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3门,并对10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开展结题验收工作,评选出优秀示范课程4门,作为全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的典范,积极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并组织全校教师参加“高校课程思政示范项目申报剖析说课比赛技巧实操”培训,共参与63人,获取培训证书63人。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显著。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我校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连续三年保持在90%以上,且呈逐年上升趋势。通过扎实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展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和交院大学精神,全校师生积极投身各类对口支援帮扶、志愿者活动。

2.坚持党建引领,促进教师队伍思想作风建设

学校高度重视党组织在教师队伍思想作风建设中的作用,坚持党建引领,把师德师风教育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师德师风专项培训,教育引导全体教职工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同时,以建设务实担当的教师队伍和风清气正的党员队伍为抓手,创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三型”党组织,建立党建工作落实,党建工作协调,党建工作监督,“四史”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四项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党支部政治核心作用。在坚持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方面,学校形成了党委、党总支领导带头上思政课,学校、院领导干部、专业学术委员会成员坚持听思政课机制,定期与各二级学院联系交流,深入了解思政课教学、师生评价、课堂质量等方面情况,确保思政教育的有序开展。

3.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学校认真贯彻《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要求,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挖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使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一是深入挖掘课程德育内涵,构建“三全育人”、“五育并举”格局。根据《西安交通工程学院“课程思政”实施方案》与《关于组织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竞赛活动的通知》要求,学校举办了“课程思政”教学竞赛活动,以赛促改,推动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全过程。二是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研究。按照《西安交通工程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修订)》安排,组织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示范课程项目的立项评审工作。三是遴选推广优秀教学案例,推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走深走实,落实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教师承担起“课程思政”主体责任,做好课程育人教学设计、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

(四)专任教师数量和结构

学校各专业专任教师生师比最高的学院是中兴通信学院,生师比为33.38;生师比最低的学院是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生师比为19.53;生师比最高的专业是通信工程,生师比为38.56;生师比最低的专业是机器人工程,生师比为12.43。分专业专任教师情况参见附表2、附表3。

(五)实践教学与竞赛

学校专业平均总学分176.03,其中实践教学环节平均学分52.08,占比29.58%,实践教学环节学分最高的是学前教育专业62.0,最低的是物流管理专业43.5。校内各专业实践教学情况参见附表5。

2021-2022学年度我校共参加各类学科竞赛项目获奖576项,其中,获得国家级奖项82项;省级及以上奖励247校级奖项247项,并多项赛事在国奖层面获得突破,其中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首次获得全国二等奖3项;在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大赛中首次获得全国三等奖1项;在“苏博特杯”第六届全国大学生混凝土材料设计大赛中首次获得全国三等奖1项;在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中首次获得全国三等奖1项;在第七届全国应用型人才综合技能大赛中首次获得全国三等奖2项。第十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陕西赛区比赛中,我校获得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在陕西省首届高校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大赛中获得省级二等奖1项;在第四届陕西省大学生工程制图与3D建模大赛中获得省级二等奖3项,三等奖13项。在第九届“大唐杯”全国大学生移动通信5G技术大赛中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在2022年陕西省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5G全网建设技术”大赛中获得三等奖1项。

五、质量保障

(一)校领导情况

我校现有校领导9名。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4名,所占比例为44.44%,具有博士学位1名,所占比例为11.11%。

(二)教学管理与服务

校级教学管理人员17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所占比例为29.41%;硕士及以上学位5人,所占比例为29.41%。

院级教学管理人员31人,其中高级职称16人,所占比例为51.61%;硕士及以上学位11人,所占比例为35.48%。

教学管理人员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项。

(三)学生管理与服务

学校有专职学生辅导员72人,均为中共党员,其中本科生辅导员49人,学生与辅导员的比例是188:1。学校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工作人员4名。坚持以生为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风建设年和学风督查为抓手,健全完善全方位学生指导服务体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建设“自律、勤奋、精业、敦行”的良好学风。

1. 学校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思想,强化“三全育人”意识,多措并举,切实提升学生管理服务工作水平,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健全学风建设制度,采取行之有效措施,规范学生管理。学校成立校、院两级学风建设工作机构,形成了“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协同配合、学院主体责任、师生共同参与”的学风建设工作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制定学生工作制度体系等23项管理制度,建立辅导员与班主任进宿舍和进课堂、学业预警、家校联系、学生集中晚自习、学风检查通报等管理机制,形成多渠道全覆盖管理体系。特别是各学院学生评先奖优评选办法和实施细则,让制度落实落细,充分发挥规章制度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导向作用和教育功能。

二是聚焦学风建设,构建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完善校院学风建设领导机构,通过“制度建设规范学风,目标导向引导学风,优良教风带动学风,政策激励促进学风,系列活动支撑学风,教学督导强化学风”等措施,建立完善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完善促进学生学习的各项管理制度,激励学生刻苦学习,深入推进优良学风创建工作,做好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的评选工作;持续开展“一早带三早”活动,落实一日生活制度化;形成以学院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以班级为单位,形成学院党总支书记、学管副院长、团总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等联合行动的责任体系;建立课堂考勤、晚自习考勤、图书借阅等考勤制度,营造好学习氛围;将学风评比作为二级学院学管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实施了辅导员进宿舍、学业预警、家校联系、学风检查通报等学习管理制度,学生每日积极参加晨练、晨读活动;坚持“给家长一封信”的学校-家庭联合教育模式;积极配合教务处整治课堂秩序,加强考试管理,突出诚信教育,建立学生诚信档案;狠抓考风考纪,以考促学。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和榜样带动作用。实行“朋辈教育”,在各班级推行“学长导师制”,制定学校学长导师遴选办法和实施方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比赛和技能大赛,通过以赛促学、以学提质,提高学生的学习认知能力、科研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

三是重视心理健康,培养健全人格。近年构建预防干预、咨询服务、实践活动、制度和人员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育人工作体系,为学生心理安全保驾护航。建立了校、院、班、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健全心理危机预防和快速反应机制;开展了“拉网式、全覆盖、零遗漏”心理普查,从测评到回访约谈到建立心理档案;建立心理重点关注学生月排查和月上报机制,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应对;参加省教工委组织的严重心理危机事件分析研判,提升心理危机预防干预的精准性。学校现有专兼职心理咨询师12名,其中硕士学历8人,具备心理行业相关证书7人。初步建成了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兼职教师为补充,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队伍,构建起了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自助与他助紧密结合的咨询服务体系,有力推动了我校心理咨询专业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本年度组织多种校内外心理培训、案例督导与经验研讨;推进咨询预约、接待、记录等环节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组织开展了10余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心理育人实践活动,其中“3·25心理健康宣传月”、“5·25心理健康宣传月”两场大型心理健康宣传活动,活动总计时长约500小时,全校参与活动的师生人数累计上万人次;举办大学生心理健康科普知识竞赛、校园心理情景剧剧本创作大赛、心理征文等3项大型心理健康比赛活动;邀请专家、学者举办讲座6场,针对师生开展10余场自我探索、情绪管理、人际关系等主题的心理沙龙、心理工作坊等活动,参与师生累计千余人。2021年我校在“陕西高校第五届大学生心理健康科普知识竞赛”和“陕西高校第四届校园心理情景剧评选活动”两项活动中分别取得了初赛三等奖和省级三等奖。

四是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创建特色品牌。支持鼓励各学院打造自己的品牌活动。各学院通过品牌活动的牵引,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提升组织力,加强学生党支部建设,着力完善常态化、长效化的学习机制;加强引领力,利用“三会两制一课”、主题团日团课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文化产品;加速向心力,提升实践育人实效,拓展与专业贴合度更密切的社会实践活动。培育建设一批时代特色鲜明、交院风格突出、文化底蕴厚重、创新特点显著的优秀品牌项目,发挥校园文化浸润作用,营造良好育人环境,提升文化育人水平。完善实施《文明班级、文明宿舍、文明大学生评选工作方案》,巩固文明校园创建成果。

五是扶贫与扶智并重,做好资助育人。把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全面发展作为学生资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方面通过“奖、助、贷、勤、免、补”六位一体的资助工作体系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另一方面通过在全校深入、广泛、持续开展诚信、感恩、励志教育系列活动,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爱党爱国、积极向上、担当作为的品质,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推动我校学生资助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心循环。

六是加强劳动教育,筑牢劳动观念。制订《西安交通工程学院劳动教育实施办法》,开设劳动教育理论课程和劳动教育集中实践课程,通过理论与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巩固良好日常生活劳动习惯,强化服务性劳动成果、重视生产劳动锻炼。通过举办2022年首届劳动教育月系列活动,将5月定为我校劳动教育月,为学生提供劳动教育校内实践区6处、校外实践基地10家,共2000余名学生每学期的平均劳动时长均达到30小时以上,在劳动中使学生得到体验与成长。形成了以公共课部为理论指导、以学生处为实践指导的校级劳动教育顶层设计团队和各二级学院分管、劳动教育教师负责、班级劳动委员参与的四级管理机制;初步形成了“劳动教育+”实践模式及“劳动教育实践微创投”项目等品牌活动;探索出了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深度融合之路,组织学生开展“幻灯片中的党团学”培育优秀团支书实践、“爱心助力体育、劳动创造价值”社会实践、“匠心独运、传统文化”手工作品展等,做到五育并举融合发展。

七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深入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发挥文化育人功能。深入挖掘校园文化特色,积极发挥文化育人功能,打造了“123456”的校园文化品牌特色活动,即一堂课(一堂团课)、两个季(迎新季、毕业季)、三个会(迎新晚会、毕业晚会、运动会)、四个进(科教、文体、卫生、法律进社区)、五个月(学雷锋活动月、读书活动月、“三爱”教育活动月、感恩教育活动月、志愿服务活动月)、六个节(轨道交通文化艺术节、科技创新文化艺术节、校园文化艺术节、体育文化艺术节、寝室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艺术节),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发挥了积极作用。各二级学院结合专业特色及专业要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品牌活动,如交通运输学院的“交通筑梦”,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的“匠心筑梦”等“一院一品”活动,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做到了第一课堂的延续和补充。校园铁道文化氛围的营造、科技文化长廊的建设、毕业生毕业设计展览等也为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取向起到了文化引领作用。积极搭建校内外平台,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互联网+”大赛“华测杯”技能大赛、电客车司机技能大赛等课外科技作品大赛活动。学校深化校地合作,与鄠邑区人民政府已联合举办四届“复兴杯”科技创新作品大赛,获得鄠邑区政府专项支持36万元,为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经费保障。学校先后被共青团陕西省委员会授予“新媒体与网络建设先进单位”称号及陕西省第二十八届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啦啦操花球比赛“三等奖”荣誉。科学合理规划社团结构,不断加强社团建设,延伸素质教育平台。目前,学校共有学生社团44个,包含文艺体育类、学习文化类、专业学术类、志愿公益类、创新创业类五大类别,其中学习、专业类社团占70%。近三年来,各类社团开展活动参与学生近3.6万人次,有效延伸了学生提升素质的空间和平台,拓展了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成为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提升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水平。

优化队伍结构,完善用人机制。按照“强基础、固根本、铸灵魂、抓效能”思路,以增强能力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目标,以创新形式为手段,整体规划辅导员教育培训体系。一是制度保障确保辅导员队伍稳定,探索建立辅导员队伍建设长效机制,学校出台《西安交通工程学院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辅导员津贴考核规定》等制度,为辅导员提供一平台(省级辅导员大赛平台)、两举措(辅导员管理与服务)、多课题等培育措施,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提供平台与空间。二是素质能力提升取得实效,以辅导员线上线下培训为基础,组织辅导员外出参观交流学习,举办辅导员系列讲座活动,邀请知名辅导员现场进行工作指导,建立辅导员流转高架桥,支持辅导员参加省级、学校技能竞赛。三是深化辅导员能力建设,支持鼓励辅导员以思政课题申报立项和项目涵育为抓手,本年度学工干部共申报课题32项(其中省级1项、校级重点3项、一般28项),督促辅导员提升研究水平;四是抓好选聘和培育两个环节,以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人格正、自律严为标准,选聘了多名高学历专职辅导员,实施辅导员培养计划,做好新入职辅导员的传帮带。五是为全校每个本科班级均配齐了专业教师班主任。

(四)质量监控

学校有专职教学质量监控人员5人。具有高级职称的1人,所占比例为20.00%,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1人,所占比例为20.00%。

学校专兼职督导员49人。本学年内督导共听课6220学时,校领导听课182学时,中层领导干部听课1698学时,本科生参与评教125126人次。

学校完善自我评估体系,严格教学质量监控。实行校院(部)两级管理,校、院(部)、教研室三级监控,拥有教学督导、听课评教、教学信息员三支队伍,定期召开座谈会、反馈会、问卷调查、专项教学工作评估、主要教学环节质量评价,信息反馈与整改跟进,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确保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一是进一步完善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学校在教学质量保障顶层设计中,聚焦人才培养全过程设计教学规范和关键监测点,从评价依据、评价方法、评价周期、评价责任以及结果与运用等方面进行规范性要求,使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资源、培养效果具有可控性和可测性,实现本科人才培养工作的可持续性改进。学校制定了《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实施方案》,建立了教、学、管、评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运行机制,明确了各职能部门保障教学质量的职责,形成统筹协调各方面力量,整合各类资源共同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的质量保障工作局面。逐步建立起“全员参与、全程监控、全面评价、多元监督、考核激励、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管理长效机制。二是坚持开展期初、期中、期末教学等常规检查。期初开展教学秩序检查工作,检查内容包括教师到岗、学生出勤、课堂秩序、学生教材、教室卫生、教学实验设备运行情况等;期中开展教风学风巡查,检查内容包括课堂教学开展情况、院(部)领导听课执行情况、试卷和毕业论文(设计)等教学档案自查情况、听取师生意见建议等;期末通过领导干部、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巡考、抽查命题、试卷质量等形式检查期末考试工作。2021-2022学年共进行了10次教学检查工作,对存在问题及时通报,督促整改,并将整改情况作为下一次教学检查的重点,使日常教学检查工作规范化、常态化。坚持教学日常巡查制度,制定教学管理人员日常教学检查安排表,开展教学秩序常规检查;组织实践教学专项检查,对全校实验教学、毕业生毕业论文答辩、实践环节材料归档及试卷评阅情况进行检查,召开师生座谈会了解相关教学情况。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通报、及时整改。全年共通报教学事故4起。三是严格考试考务工作各环节的规范管理。强化考风考纪的宣传教育,建立学校—院(部)—督导的多层次巡考制度,做好违纪问题的预先防范、过程监控和事后处理。注意考试管理工作的总结与提升,组织院(部)做好考试各项工作的总结,全年共处理违纪作弊学生38人次。四是落实领导干部等各类人员听课评教制度。各级领导深入课堂教学一线,听取教师讲授课程,根据听课情况向教师和学生反馈意见建议。五是充分发挥校院(部)两级督导作用。校院(部)教学督导组积极深入课堂一线,通过随堂听课、试卷抽查、教案检查、期末巡考、毕业论文(设计)检查、专项教学评估、督导例会等形式,了解教师授课、学生上课、实验、考试等各主要教学环节的实施情况,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推广优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发挥了积极作用。六是开展学生网上评教、毕业生评教、学生教学信息员反馈。学校鼓励学生参与本科教学管理,发挥主体作用。每学期组织学生进行网上评教。评教结果作为教师本科教学质量评定、教学奖项评审等工作的重要参考依据。学生教学信息员积极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开展本科教学信息收集和反馈工作,广大学生教学信息员通过建立的“西交院教学信息反馈中心”微信公众号收集学生反馈的意见和建议,有力地促进教师线上教学质量的提升。

学校十分重视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组织校内外专家开展了“教研室工作评估”、“实验室工作评估”和“教学院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评选出了11个优秀教研室、9个优秀实验室和3个教学工作先进单位,极大地促进了基层教学组织的工作积极性。

学校还十分重视专项教学评估和问卷调查工作,本学年进行了“试卷评估”“毕业设计(论文)评估”“教案(讲义)评比”“学生学习质量评估”“课程评估”等工作;开展了“学生学习满意度调查”“应届毕业生对学校满意度调查”“在校生对教学工作满意度调查”和“师生对教学管理工作满意度调查”等活动,及时收集师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六、学习成效

(一)毕业情况

2022年共有本科毕业生2184人,实际毕业人数2152人,毕业率为98.53%,学位授予率为100%。

我校为提升就业率的同时,特设立学生考研基金、开放考研自习室、并通过开设校内考研辅导班等措施进一步提升我校考研升学率,2022届毕业生中有16名同学被国内高校录取攻读硕士研究生,较往年考研率增幅达40%。

(二)就业情况

学校根据国家大力发展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战略布局和人才需求,为陕西及西部乃至全国轨道交通事业发展培养一批技术技能人才。截止2022年8月31日,学校2022届本科毕业生2152人,就业人数1974人,总体就业去向落实率91.73%。毕业生最主要的毕业去向是企业(占96.86%)、升学15人(占比0.70%)、灵活就业1人(占比0.05%);毕业生就业地域以本省为主,就业人数1047人(占比53.04%),其他地区就业927人(占比46.96%)。

从就业领域来看,2022届毕业生大多在交通运输业、建筑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较好地体现了本校“立足陕西、面向行业、服务基层”的就业格局。

1.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调查情况

为充分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加快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跟踪调查服务工作。调查主要从近三届毕业生的组织与沟通能力、沟通与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学习能力、新知识接受能力、执行能力等方面开展跟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如下:

1)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通识能力的需求

用人单位对本校人才招聘需求“通识能力”主要分布在:“组织与管理能力”(60.28%)、“沟通与表达能力”(54.60%)、“组织协调能力”(45.28%)。具体情况详见下图1

1 用人单位对本校人才招聘需求“通识能力”分布图

2)单位对毕业生及学校的评价反馈

用人单位对本校毕业生工作胜任能力评价如下:67.27%较为胜任,30.91%基本胜任,1.82%有待提升具体情况详见下图2

2 本校毕业生工作胜任能力

(3)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满意度

用人单位对近三届本校毕业生的综合满意度均达80%以上。

通过走访,调研用人单位,进一步加深了学校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同时,也了解到我校毕业生在单位工作的实际情况,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综合满意度较高,称赞我校毕业生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强、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2.就业特色

我校毕业生以西安交通工程学院“道钉精神”,满怀“艰苦奋斗、扎根西部、交通报国”的情怀,“能吃苦、留得住、用得上”,扎根于新疆、青藏、黑龙江、甘肃等边远地区的铁路线上辛勤工作,得到各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近几届毕业生中已有近百人进入铁路、地铁企业管理岗位,多人晋升为地铁和铁路值班站长、入选OCC行车调度员岗位、担任地铁中心站长等职务。宁波轨道交通集团、杭港地铁等企业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我校毕业生专业知识扎实,技能良好,工作适应快,动手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高,能够胜任岗位需求。杭港、深港地铁将我院交通运输专业确定为OCC高顶尖人才选拔基地,杭州地铁授予我校“最佳人才培养奖”。港铁深圳轨道公司在我校设立了本科定向培养班,并向我校捐助价值200万站场设备。成都地铁一次性录用我校2022届毕业生529人,对我校毕业生人才培养给予高度认同。荣获“陕西省示范性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机构”,为我校就业工作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提供更为广阔的就业前景。

精心指导职业规划,师生联动力促就业。学校出台《关于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的实施方案》和《关于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实施方案》,成立就业指导教学机构-就业指导教研室,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体验室,通过课堂教育、社会实践、素质拓展等方式,建立专业化、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体系;为促进就业指导教学工作,为本科生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并自编符合学生实际的教材,课程设置为公共必修课,共40学时;组织开展系统性就业指导、全校性赛事、就业渠道开拓、知名企业人事经理校园宣讲、校园招聘、简历制作比赛、职来职往模拟招聘大赛、就业创业讲座、校友求职分享等活动,每年平均举办各类就业指导活动约70场次;实现就业指导全覆盖。

(三)转专业与辅修情况

本学年,转专业学生19名,占全日制在校本科生数比例为0.21%

七、特色发展

2021年度,我校交通运输学院申报的“专业融合、课程重构、平台共享、模式创新”轨道交通类集群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获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该成果依托于“交通运输专业(铁路与城轨方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等4项省级教学改革研究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进行了轨道交通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以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为统领,融合二级学科的交通运输类(交通运输)、自动化类(交通信号)、机械类(车辆工程)、土木类(铁道工程),打造了集6个专业紧密融合的轨道交通类特色专业集群;以重构集群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为突破,建设了15门实践类系列核心课程;以共享专业集群实践教学平台为依托,打造了“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设计”四层次递进式专业集群实践教学共享平台;以创新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为抓手,实施了针对25个实践教学环节的项目化教学改革,把关注点聚焦到解决问题上,把评价标准着力到能力提升上,“专业、课程、平台、教学”多维发力,协同推进,构建了支撑轨道交通类集群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新体系,并经过四年的实践检验,教学成效显著。

八、问题及改进

(一)存在问题

1. 面向轨道交通产业新业态和新技术的新工科专业偏少,还尚未能完全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部分传统专业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造力度不够,专业的特色培育尚显不足。对标学校已经出台的《特色专业建设与管理办法》要求,部分专业在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和教学改革等方面尚未形成有影响的标志性成果,专业内涵建设水平仍待提高。

2. 基于产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构和改革还不够深入,课程教学内容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企业生产一线所需能力要素的衔接性还不够紧密,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应用型课程建设还不够充分,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3. 课程思政育人功能发挥还不充分,仍不同程度存在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现象;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的数量和质量还有待提高。

(二)原因分析

1. 学校以轨道交通类专业为特色的专业集群建设虽已逐渐成形,但对轨道交通产业发展的调研不够深入,在专业改造方面考虑不足,对专业建设长远目标认识还不够清晰,特别是在打造专业特色方面缺乏深入的调研和研讨,对特色专业的培育和优势的形成发掘还不够。学校升本后,着重确保专业办学条件达标,在专业建设上积累不够,经验不足,特别是在集聚优势资源重点打造特色专业上力度不够,基于专业集群,凝聚优势、发挥集群效应打造特色专业、一流专业的视野、思路观念等还较滞后,相关体制机制还不完善,特色专业的建设和形成还需不断探索实践;教师及时跟进行业企业发展、关注企业需求,联合企业开展技术攻关的主动性不强、解决企业生产难题的能力有限,可转化的教学科研成果偏少,难以将成果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影响了特色专业建设和专业综合水平的提升。

2. 学校面向全校所有本科专业落实OBE人才培养理念的研究和实践处于起步阶段,各专业对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之间的相关逻辑关系支撑还在学习和探索,基于“产出导向”的课程教学设计尚处于初级阶段;教师对“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理解的不深,贯彻新的教学理念在实践中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虽然教师也积极开展与OBE相关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探索,但改革的深入性不够。同时,一些教师从学校毕业又到学校就业,对产业和行业发展最新状况还不熟悉,建设高水平应用型课程的能力还不足。教师中具有行业职业资格和企业任职经历的人数还不够,新入职教师缺少足够的企业实践锻炼,部分教师在深入了解行业企业技术发展现状等方面投入精力不足,将行业技术前沿知识、生产一线所需内容、职业标准等引入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之中不足;有些二级学院联合行业企业合作开发应用型课程主动性欠缺,对教师开展应用型课程建设的培训、指导还不深入,影响了课程建设质量。

3. 教师虽已形成课程思政的意识,但课程思政有效融入专业教学的能力还要提升,专业教师偏重专业理论研究,对专业课程教学中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发挥还不充分,不能很好地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之中;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领域高质量研究成果少,难以丰富思政课程教学内容。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力度不够、建设进度相对缓慢。对教师有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评价体系还不完善,对鼓励学生主动使用网络教学资源学习的措施还不到位,对学生选修网络资源课程的学习效果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价。

(三)改进措施

1. 着力推进专业内涵建设与特色培育。

学校在对“十三五”专业建设进行全面系统总结梳理的基础上,进一步瞄准国家交通强国发展战略,围绕本省及周边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及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进行深入地调研和论证,面向轨道交通行业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趋势,逐步增设智慧交通、智能车辆工程、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智能制造等新工科专业。同时,对专业特色不明显或发展相对滞后的专业,要重点扶助,加大建设力度,使其尽快转型升级。

坚持轨道交通专业集群核心地位不动摇,继续加大对轨道交通类专业群建设的重点支持,以形成学校鲜明的特色。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条件改善、高层次人才引进等方面向轨道交通类专业倾斜,集群所有专业均要加强与轨道交通行业的联系,深入拓展与轨道交通行业主管部门、大型企业的战略合作,确保集群所有专业均与企业开展深度校企合作,进一步提升学校轨道交通类专业集群核心竞争力。也要面向新时代交通产业发展,通过开设选修课,打破专业壁垒,拓宽专业口径,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弘扬“道钉精神”,为轨道交通行业及社会经济发展培养“自身硬、扎的稳、靠得住”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2. 深化改革促进产出导向培养理念全面落实。

加大“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教育理念的宣传、培训和贯彻力度。按照全校、教学单位、教研室、课程组分层次召开专题研讨会,对标工程教育认证,加深对培养方案设计、课程教学大纲修订、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的学习与理解。制定激励政策,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专业对口的工厂、设计院、研究所等企事业单位锻炼、进修,提升教师教学科研水平与实践能力,充分理解、准确把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要求,增强教学创新性与灵活性,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并提倡有科研任务的教师开设与自己研究课题相关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并将科研创新过程和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或教学案例引入课堂,融于教学实践,提高教师科研育人意识,丰富教学方式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 多措并举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和网络资源课程质量。

持续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建设,鼓励立项课程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内容,辅之以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课程感染力。持续开展“课程思政”教师教学竞赛,加大课程观摩的示范作用,积极打造“课程思政”特色课程群。在教师层面深入推进以“课程资源建设+课堂教学改革”为主导的“一师一优课”工程,让每一位教师把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作为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自觉行动,并强化对教师现代化教学技术能力的培训,鼓励教师利用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开展优质示范课程建设,通过立项的方式,对在网络辅助教学平台使用和建设过程中表现优秀的教师予以资助和奖励。

同时,按照学校《“十四五”专业与课程建设与发展规划》目标要求,遴选一批能够彰显学校轨道交通办学特色的课程开展MOOC建设,同时针对校级、省级一流专业开展混合式课程资源建设,每年至少建设MOOC5门,混合式课程25门;对标省级五类“金课”建设标准,遴选建设一批校级一流课程,尤其是能够展现学校教育教学特色的线上线下混合类、社会实践类和虚拟仿真类课程。同时,以全面推进网络教学平台使用为契机,积极探索翻转课堂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网络课程资源的使用效果。


附录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支撑数据

1. 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71.22%

2. 教师数量及结构

(1)全校整体情况

附表1 全校教师数量及结构统计表

项目

专任教师

外聘教师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总计

606

/

93

/

职称

正高级

10

1.65

29

31.18

其中教授

10

1.65

29

31.18

副高级

177

29.21

43

46.24

其中副教授

158

26.07

29

31.18

中级

200

33.00

21

22.58

其中讲师

172

28.38

13

13.98

初级

107

17.66

0

0.00

其中助教

97

16.01

0

0.00

未评级

112

18.48

0

0.00

最高学位

博士

2

0.33

13

13.98

硕士

492

81.19

27

29.03

学士

107

17.66

41

44.09

无学位

5

0.83

12

12.90

年龄

35岁及以下

430

70.96

3

3.23

36-45岁

154

25.41

12

12.90

46-55岁

22

3.63

18

19.35

56岁及以上

0

0.00

60

64.52

(2)分专业情况

附表2 分专业专任教师数量情况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专任教师数量

生师比

近五年新进教师

双师型教师

具有行业企业背景教师

040106

学前教育

34

26.94

31

6

5

0802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31

16.84

25

16

14

080207

车辆工程

16

18.69

13

7

5

08060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22

24.73

15

13

14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8

32.38

6

6

5

080703

通信工程

9

38.56

6

6

2

080802T

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

16

30.19

6

10

10

080803T

机器人工程

7

12.43

5

4

4

080905

物联网工程

9

34.22

6

6

4

081001

土木工程

25

17.80

20

6

11

081007T

铁道工程

10

16.70

9

2

5

081801

交通运输

68

23.32

58

30

17

081802

交通工程

11

20.27

8

5

4

081809T

轨道交通电气与控制

12

12.92

10

3

9

120105

工程造价

25

27.28

20

13

13

120108T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12

35.08

7

9

5

120204

财务管理

28

24.21

21

9

10

120601

物流管理

8

32.00

7

5

5

120801

电子商务

16

21.75

12

13

10

130202

音乐学

34

14.44

32

4

1

附表3 分专业专任教师职称、学历结构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专任教师总数

职称结构

学历结构

教授

副教授

中级及以下

博士

硕士

学士及以下

数量

授课教授比例(%)

040106

学前教育

34

0

--

5

29

0

32

2

0802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31

0

--

9

20

0

22

9

080207

车辆工程

16

0

--

5

10

0

10

6

08060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22

1

100.00

10

10

0

16

6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8

0

--

2

5

0

8

0

080703

通信工程

9

0

--

3

6

0

9

0

080802T

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

16

0

--

10

6

0

5

11

080803T

机器人工程

7

0

--

3

4

0

7

0

080905

物联网工程

9

0

--

6

3

0

8

1

081001

土木工程

25

1

100.00

6

16

0

22

3

081007T

铁道工程

10

0

--

2

7

0

8

2

081801

交通运输

68

2

50.00

12

52

1

51

16

081802

交通工程

11

0

--

3

8

0

9

2

081809T

轨道交通电气与控制

12

0

--

2

7

0

5

7

120105

工程造价

25

0

--

5

19

0

23

2

120108T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12

0

--

6

6

1

7

4

120204

财务管理

28

1

100.00

8

18

0

26

2

120601

物流管理

8

0

--

2

6

0

7

1

120801

电子商务

16

0

--

9

6

0

14

2

130202

音乐学

34

1

100.00

1

32

0

34

0

 

3.专业设置及调整情况

附表4 专业设置及调整情况

本科专业总数

在招专业数

新专业名单

当年停招专业名单

20

20

土木工程,财务管理,音乐学,电子信息工程,电子商务,轨道交通电气与控制,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学前教育,铁道工程,机器人工程

 

4.全校整体生师比19.77,各专业生师比参见附表2

5.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9860.10(元)

6.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2394.05(万元)

7.生均图书73.99(册)

8.电子图书987000(册)

9.生均教学行政用房13.74(平方米),生均实验室面积3.10(平方米)

10.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2418.80(元)

11.本科专项教学经费(自然年度内学校立项用于本科教学改革和建设的专项经费总额)2324.06(万元)

12.生均本科实验经费(自然年度内学校用于实验教学运行、维护经费生均值)277.75(元)

13.生均本科实习经费(自然年度内用于本科培养方案内的实习环节支出经费生均值)352.87(元)

14.全校开设课程总门数1213

注:学年度内实际开设的本科培养计划内课程总数,跨学期讲授的同一门课程计1门

15.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按学科门类、专业)(按学科门类统计参见表6)

 

附表5 各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及实践场地情况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实践学分

实践场地

集中性实践环节

实验教学

课外科技活动

实践环节占比

专业实验室数量

实习实训基地

数量

当年接收学生数

040106

学前教育

28.0

34.0

2.0

37.58

0

11

343

0802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28.5

23.5

2.0

28.89

11

10

371

080207

车辆工程

29.5

23.5

2.0

29.44

12

6

219

08060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29.5

22.5

2.0

29.3

11

18

392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25.5

27.5

2.0

30.03

6

7

219

080703

通信工程

26.5

30.0

2.0

31.92

8

10

237

080802T

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

26.5

25.0

2.0

28.93

11

15

343

080803T

机器人工程

28.5

24.5

2.0

29.53

0

0

98

080905

物联网工程

23.5

35.0

2.0

32.77

5

2

158

081001

土木工程

33.0

19.25

2.0

29.03

8

14

344

081007T

铁道工程

33.0

18.5

2.0

28.93

3

4

128

081801

交通运输

34.0

18.0

2.0

28.97

8

18

1198

081802

交通工程

32.0

20.75

2.0

29.55

7

7

164

081809T

轨道交通电气与控制

31.5

24.0

2.0

31.36

11

6

135

120105

工程造价

28.0

20.0

2.0

28.07

4

12

478

120108T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22.5

30.5

2.0

30.46

1

3

248

120204

财务管理

29.5

15.0

2.0

25.87

2

20

436

120601

物流管理

29.5

14.0

2.0

24.86

1

6

198

120801

电子商务

27.5

19.5

2.0

26.93

2

8

230

130202

音乐学

25.0

25.0

2.0

29.59

0

6

203

全校校均

/

28.58

23.50

2.00

29.58

9.90

7

214

附表6 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时、学分情况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学时数

学分数

总数

其中

其中

总数

其中

必修课占比(%)

选修课占比(%)

理论教学占比(%)

实验教学占比(%)

必修课占比(%)

选修课占比(%)

130202

音乐学

2390.00

86.61

13.39

79.83

20.17

169.00

86.98

13.02

120801

电子商务

2494.00

77.55

22.45

83.56

16.44

174.50

78.80

21.20

120601

物流管理

2470.00

78.62

21.38

86.96

13.04

175.00

80.00

20.00

120204

财务管理

2422.00

80.51

19.49

86.04

13.96

172.00

81.69

18.31

120108T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2446.00

82.99

17.01

77.35

22.65

174.00

83.91

16.09

120105

工程造价

2430.00

84.20

15.80

82.80

17.20

171.00

84.80

15.20

081809T

轨道交通电气与控制

2506.00

81.48

18.52

79.57

20.43

177.00

82.49

17.51

081802

交通工程

2486.00

85.20

14.80

81.42

18.58

178.50

85.99

14.01

081801

交通运输

2498.00

84.15

15.85

83.75

16.25

179.50

85.52

14.48

081007T

铁道工程

2494.00

86.85

13.15

82.92

17.08

178.00

87.36

12.64

081001

土木工程

2526.00

83.85

16.15

82.66

17.34

180.00

84.72

15.28

080905

物联网工程

2670.00

82.32

17.68

73.56

26.44

178.50

82.35

17.65

080803T

机器人工程

2594.00

80.57

19.43

79.88

20.12

179.50

81.34

18.66

080802T

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

2602.00

85.86

14.14

79.63

20.37

178.00

85.96

14.04

080703

通信工程

2582.00

82.96

17.04

76.37

23.63

177.00

83.33

16.67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2590.00

83.94

16.06

77.99

22.01

176.50

84.14

15.86

08060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2546.00

82.09

17.91

80.75

19.25

177.50

82.82

17.18

080207

车辆工程

2582.00

86.37

13.63

80.40

19.60

180.00

86.67

13.33

0802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2598.00

86.45

13.55

80.52

19.48

180.00

86.67

13.33

040106

学前教育

2310.00

85.45

14.55

72.21

27.79

165.00

86.06

13.94

全校校均

/

2511.80

83.40

16.60

80.39

19.61

176.03

84.08

15.92

16.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按学科门类、专业)(按学科门类统计),参见附表6。

17.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不含讲座)66.67%,各专业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不含讲座)参见附表3。

18. 教授讲授本科课程占课程总门次数的比例6.09%。

19.各专业实践教学及实习实训基地及其使用情况参见附表5。

20.应届本科生毕业率98.53%,分专业本科生毕业率见附表7。

 

附表7 分专业本科生毕业率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毕业班人数

毕业人数

毕业率(%)

0802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125

125

100.00

080207

车辆工程

78

78

100.00

08060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152

151

99.34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40

39

97.50

080703

通信工程

114

113

99.12

080802T

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

149

148

99.33

080905

物联网工程

50

50

100.00

081001

土木工程

133

131

98.50

081801

交通运输

723

706

97.65

081802

交通工程

30

30

100.00

120105

工程造价

184

181

98.37

120204

财务管理

282

278

98.58

120601

物流管理

33

32

96.97

120801

电子商务

91

90

98.90

全校整体

/

2184

2152

98.53

21.应届本科毕业生学位授予率100.00%,分专业本科生学位授予率见下表。

 

附表8 分专业本科生学位授予率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毕业人数

获得学位人数

学位授予率(%)

0802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125

125

100.00

080207

车辆工程

78

78

100.00

08060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151

151

100.00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39

39

100.00

080703

通信工程

113

113

100.00

080802T

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

148

148

100.00

080905

物联网工程

50

50

100.00

081001

土木工程

131

131

100.00

081801

交通运输

706

706

100.00

081802

交通工程

30

30

100.00

120105

工程造价

181

181

100.00

120204

财务管理

278

278

100.00

120601

物流管理

32

32

100.00

120801

电子商务

90

90

100.00

全校整体

/

2152

2152

100.00

22.应届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1.73%,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见下表

 

附表9 分专业毕业生去向落实率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毕业人数

去向落实人数

去向落实率

0802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125

112

89.60

080207

车辆工程

78

70

89.74

08060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151

135

89.40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39

38

97.44

080703

通信工程

113

104

92.04

080802T

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

148

144

97.30

080905

物联网工程

50

45

90.00

081001

土木工程

131

116

88.55

081801

交通运输

706

632

89.52

081802

交通工程

30

29

96.67

120105

工程造价

181

168

92.82

120204

财务管理

278

261

93.88

120601

物流管理

32

31

96.88

120801

电子商务

90

89

98.89

全校整体

/

2152

1974

91.73

 

23.体质测试达标率93.76%,分专业体质测试合格率见下表。


附表10 分专业体质测试合格率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参与测试人数

测试合格人数

合格率(%)

040106

学前教育

743

728

97.98

0802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556

518

93.17

080207

车辆工程

226

209

92.48

08060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576

550

95.49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250

235

94.00

080703

通信工程

344

315

91.57

080802T

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

499

471

94.39

080803T

机器人工程

38

37

97.37

080905

物联网工程

212

199

93.87

081001

土木工程

416

398

95.67

081007T

铁道工程

47

45

95.74

081801

交通运输

1984

1824

91.94

081802

交通工程

93

90

96.77

081809T

轨道交通电气与控制

92

86

93.48

120105

工程造价

725

677

93.38

120108T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359

338

94.15

120204

财务管理

779

724

92.94

120601

物流管理

138

134

97.10

120801

电子商务

217

195

89.86

130202

音乐学

325

308

94.77

全校整体

/

8619

8081

93.76

24.学生学习满意度(调查方法与结果)

2021年12月1日——8日,学校开展了学生学习满意度调查。调查设“对专业认识及兴趣度”、“对专业课程设置及教材选用满意度”、“对教师教学内容、方式等教学水平满意度”、“对教师课外辅导、答疑、专业引导等方面工作满意度”等12个方面的问题。使用“问卷星”APP进行网上调查,有5532名学生答填了问卷,其中大一学生占比28.89%,大二学生占比41.59%,大三学生占比29.52%。男女生性别比为66.43:33.57,本专科学生参与之比为61.33:38.67。

附表11 学生学习满意度调查结果

项目/满意度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对专业认识

28.47%

65.98%

5.55%

对专业兴趣

40.89%

53.98%

5.13%

对专业课程设置

62.12%

33.75%

4.14%

对教材选用

62.82%

33.50%

3.68%

对教师教学内容、方式等教学水平满意度

71.06%

26.32%

2.62%

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满意度

54.41%

40.87%

4.72%

对自己目前学业的总体评价满意度

42.62%

50.14%

7.23%

对自我成长的整体上满意度

51.66%

43.71%

4.62%

对学校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工作满意度

62.31%

32.90%

4.79%

对学校提供的自习条件满意度

61.33%

31.80%

6.87%

对学校的教学设备:图书馆、教学及多媒体设备满意度

65.72%

29.57%

4.7%

对教师课外辅导、答疑、专业引导等方面工作满意度

69.52%

27.62%

2.85%

 

附表12 学生自我成长的满意度

选项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道德品质

85.84%

13.03%

0.38%

政治素养

83.95%

14.55%

0.52%

心理素质

80.25%

17.5%

1.16%

人际交往能力

71.02%

25.33%

2.26%

团队协作能力

73.52%

24.26%

1.3%

自主学习能力

67.13%

29.01%

2.82%

实践动手能力

70.55%

26.23%

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