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校首页 >> 文章内容

【喜讯】《中国教育报》报道我校高质量应用型轨道交通人才培育成效

作者:教务处 李妍     发表时间:2022-01-18    浏览量:7685

1月14日,《中国教育报》在第8版“教育视窗”栏目刊载我校教务处处长潘春辉署名文章《西安交通工程学院培育高质量应用型轨道交通人才》。

文章立足国家发展战略和学校办学定位,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建设、专业与课程建设及课堂教学改革四方面对我校高质量应用型轨道交通人才培育进行全方位论述,集中展现了我校在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特色做法和实践成果。


全文刊载如下:

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要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紧扣应用型定位,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上做足文章、做出特色。西安交通工程学院作为一所以轨道交通类专业为主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主动对接国家交通强国发展战略,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发展的需求,坚守“笃实惟新、负重图强、驰而不息、交通报国”的办学初心,在27年的办学历程中,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树立“人文、科技、创新”和谐统一的办学理念,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文化铸校”的发展战略,遵循“注重内涵、彰显特色、产教融合、协调发展”的办学思路,秉承“自强不息、修德载物”的校训,根植陕西、辐射全国、服务交通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致力培养思想品德优、专业基础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职业适应快的应用型人才。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线,科学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涉及育人理念、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开发以及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监控等要素。西安交通工程学院紧紧围绕“地方性、行业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确立“育人为本、理论为基、实践为要、能力为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科学构建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实践锻炼”五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一是构建以轨道交通类专业为核心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贯彻国家交通强国发展战略,落实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发展理念,主动回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轨道交通领域人才的迫切需求,搭建了以交通运输、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车辆工程专业为牵引,以轨道交通电气与控制、交通工程、土木工程为支撑的轨道交通类专业集群。经过培育与建设,学校交通运输、交通工程、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车辆工程专业获评省级一流专业,交通运输、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两个专业被推荐参评国家一流专业。

二是构建一条主线、四个层次、“平台+模块+方向”的应用型课程体系。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主线,面向行业企业需求和岗位群需求,积极构建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的应用型课程体系,搭建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和创新创业四大课程平台,平台由公共必修、公共选修、学科基础、专业核心、专业选修、专业方向等10个课程模块组成,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了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发展、技术进步的要求,促进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职业标准对接。

三是构建“全过程、递进式、模块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同时聚焦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逐渐提升实践教学力度,逐步贴近行业需求和职业需要,形成了课内实验、独立实验、课程设计、集中实训、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7个环节有机结合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机制。

四是搭建“真实场景、真实项目、真实设备”的实践教学平台。为保障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落实,学校参照国家现行铁路运营标准建成集电气化铁路线路和配套的电力轨道车、通信信号系统、牵引变电站及车站于一体的轨道交通综合实训基地,形成了以轨道交通综合实训基地为主体的独具特色的实践教学平台。交通运输实验教学中心获评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轨道交通列车模拟驾驶虚拟仿真系统”和“轨道交通通信‘LTE-R’基站虚拟仿真实训环境”获评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五是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4年不断线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通过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科研训练与论文写作”等公共必修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通过自主开发创业类校本课程,唤起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通过打造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及组织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客精神;通过创业孵化,学生自组团队入驻大学生创业园区,强化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把立德树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总体要求,切实将德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坚持以构建“三全育人”工作体系为着力点,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和机制,探索出一条具有民办高校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建之路。

一是建立了党委工作与行政工作协同、德育课程与专业课程协同、文化育人与实践育人协同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以思政课程为主渠道、以课程思政为着力点、以学生工作为抓手,形成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体系。学校荣获陕西省“五星级党组织”、“陕西省教育系统文明校园”、“陕西省五四红旗团委”等称号。

二是以在我国铁路建设中形成的“道钉精神”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提升学生扎根基层、甘于吃苦、交通报国的思想境界,培养“具备家国情怀、吃苦耐劳、敢于担当”的新时代大学生。近年来,学校在新疆伊宁、昌吉,内蒙古包头,黑龙江加格达奇等边远铁路沿线服务的毕业生占比达68.2%;学校铁路春运志愿服务工作受到国家表彰;参加“万名学子扶千村”大学生社会实践脱贫攻坚专项活动获得省教育部门表彰。

三是秉持“健康第一”的理念,以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为抓手,以体育教学和体育竞赛为两翼,构建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课程体系。形成了“体育基础课+体质健康测试+运动校园跑”的课内课程模式和“阳光体育活动+体育竞赛”的课外体育课程模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终身健身强体的良好习惯。

四是以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切入点。开设公共艺术类课程,如书法、礼仪教育、形体训练与舞蹈编排、影视艺术赏析、音乐鉴赏等。举办各类艺术审美讲座,组建艺术社团,举办形式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校园文化艺术节和书法、摄影大赛等已成为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五是构建“课程渗透、项目牵引、文化浸润”的劳动育人体系。将劳动教育融于人才培养过程之中;探索“智慧劳动”“创造性劳动”,加强正向引导,促进知识学习和劳动实践深度融合,打造“劳动光荣、劳动崇高、劳动伟大、劳动美丽”的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的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形成良好劳动习惯。

——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科学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学校作为陕西省首批“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项目合作院校之一,与企业共同组建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教学资源,共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就业基地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反馈机制,共同开展技术培训与服务,系统化构建了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长效运行机制。

一是加快构建校企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模式。学校与中兴通讯公司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建立了“中兴通讯信息工程学院”。通过“把课堂搬进企业”“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建在需求链上”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途径,从专业办学体制、投入体制和科研体制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实践。

二是探索实施“四维度—五合作—四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改革。从“产、教、学、研”四个维度,与企业以合作办学为基础、以合作发展为目标,开展合作育人、合作科研、合作就业。依托产业场景实验实训环境,通过建设“高校教师+企业驻校工程师+行业企业专家”师资“立方体”,实现合作育人全过程;与企业开展合作科研,促进科研服务企业生产实践;校企双方共筑行业企业资源池建设,实现学生“入校—入行—入企—入职”的合作就业一贯制培养途径。

三是建立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开展“智慧校园、智慧交通”应用创新项目的研发。基地根据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原则,紧跟ICT市场前沿技术,开展大型综合项目实战、实训项目开发;企业预研项目由学校教师、学生和企业工程师共同参与,成果先在学校内部平台实验运行,逐步向企业推广。

——扎实推进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最终要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来实现。学校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需要,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业态发展,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扎实推进一流课程建设,着力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和课外科技活动。

一是确定新工科的专业建设改革思路,深入开展专业改造和内涵提升。主动适应高铁技术和智能制造新业态发展,将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与轨道交通职业标准及生产过程进行深度融合,在课程体系中融入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并提升实践平台与“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水平。

二是确立以“一流课程建设为导向、精品课程建设为支撑、达标课程建设为底线、网络课程建设为辅助”的课程建设思路。有针对性地实施“课程资源建设+课堂教学改革+教学能力提升”递进目标下的“一师一优课”建设工程,形成了“达标+精品+一流”各类型同步推进、各批次稳步实施、团队建设与个人建设互为补充的课程建设机制。

三是改革教学过程,推行以问题为主线、以综合为导向、以分析路径求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改革,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改革教学方法,推行项目式、探究式、讨论式教学,实施“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开放式教学,强化工程案例教学,提升学生对实际交通运输问题的理解与系统性思维能力。

四是开展以能力为取向的考核评价方式改革。通过增加口试、机试、作品展示、汇报演出等考核形式,注重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考核,并形成“以考核促创新,以创新促成效”的课堂教学效果持续提升机制。

五是搭建校内外第二课堂科技活动平台。形成以国家、省级学科竞赛为龙头,以学生科技文化节、轨道交通文化节等活动为有效载体的三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平台。持续开展轨道交通文化艺术节、科技创新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艺术巡礼等校园文化系列活动,全方位服务学生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