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提升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心理教研室于3月25日上午组织开展《大学生情绪管理》专题集体备课活动。教研室成员参与研讨,通过多维度探讨课程框架、教学方法及实践案例,共同打造科学化、实用化的情绪管理课程体系。

高诚老师强调,课程需紧扣大学生实际需求,围绕学业压力、人际冲突、未来规划焦虑等常见情绪问题展开,结合情绪ABC理论、正念疗法等心理学原理,帮助学生构建系统性情绪调节策略。高玲老师提议增设“情绪觉察训练”环节,引导学生识别情绪信号,避免因压抑或失控导致心理失衡。
在教学方法上,安丹丹老师倡导“体验式课堂”,通过角色扮演、小组情景模拟等活动增强学生参与感;付乐祯老师则建议引入TED演讲、动画短片等多媒体资源,以生动形式传递情绪管理技巧。教研室成员一致认为,课程应注重“学以致用”,每节课预留10分钟开展“情绪日记分享”或即时放松训练(如深呼吸、渐进式肌肉放松),帮助学生将理论转化为日常实践。
教研室成员总结道:“情绪管理不仅是知识传授,更是一种能力培养。我们希望这门课能成为学生心理成长的‘工具箱’,助其从容应对压力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