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升我校劳动教育师资水平,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我校劳动教育教研室以项目为支撑,以“专创劳融合”为理念,结合劳动教育课程发展的新业态,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开展专业服务和社会实践,进行教学改革,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课程,开展相关课程创新与实地调研活动。

10月26日,劳动教育教研室一行赴宝鸡开展创新创业专项调研,首先来到宝鸡市渭滨区经二路街道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了解渭滨区“蒲公英”社区工厂项目,该项目由社会组织专家彭兰珍老师做专题分享,提到经二路街道蒲公英社区工厂项目是成立于2023年3月,按照“党建带动产业、产业促进就业、合作即是共赢”的思路,街道充分发挥基层工作专长,为工厂提供授课和活动场所,帮助工厂争取政策、链接各方社会资源,项目结合传统非遗技艺与现代审美设计出的独特作品。它融合了传统手工编织和现代审美元素,既体现了手工艺人的匠心独运,又展现了现代体育的活力与激情。该项目也带动了辖区200余名下岗女职工、困难群体参与,同时积极对接相关镇街,为农村留守妇女提供就业增收。截至目前,社区工厂已经辐射20多个村和社区,人数达到1000余人。

随后调研组走进宝鸡秦腔博物馆和宝鸡民俗博物馆等多处调研了解其当地优秀传统文化,并关注其如何采用创新创业的思维制作文创产品,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等模式与方法。

9月28日,劳动教育教研室一行人走进鄠邑区孝义坊鼓舞艺术馆开展实地调研,了解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孝义坊鼓舞艺术馆馆长白广生先生,1992年就应邀组织带队参加首届“西安古文化艺术节”,以500人庞大阵容的锣鼓队创造了西安历史上同类型演出参加人数最多、行进路线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锣鼓展演,荣获“威风锣鼓”的光荣称号。鼓舞文化使广大群众直观的了解鼓舞传统文化,传承人通过现场亲自体验、学习各类鼓舞表演,让大家在寓教于乐中感受鼓舞艺术魅力,激发更多人对鼓舞的热情,让鄠邑区 “鼓舞之乡”的鼓舞文化美名远扬。

10月16日,劳动教育教研室走进鄠邑区农民画馆交流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模式,我校师生共同在鄠邑区农民画展览馆专业讲解员的陪同下对展览进行了参观,大家对户县农民画朴实的绘画风格详尽而生动地记录了农村生产、劳动、生活的场景,再现了陕西关中独特的民俗风情有了深刻的了解与学。
据悉,我校劳动教育工作将从专创劳育人理念、育人机制、育人平台、育人氛围等多方面开展融合建设,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解决实践问题,使学生增强诚实劳动意识,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从而走出高校融合工作的现实困境,增强三者融合的实效,培养新时代知识型、技能型和创新型劳动者。